中国应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本文是关于天气控制,降雨,台风,冷空气均可控制.通过控制降雨,台风,冷空气可基本解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可用一种波来缓解局部地区短时期的极端天气情况.台风和波的影响均可通过卫星云图看出即时的变化.但冷空气无影无形,西南暖湿气流从开始出发至来到中国形成降雨要7-10天时间,很难用卫星云图来解释,若有兴趣可做些试验给你们看.

  一.冷空气:冷空气最容易控制,冷空气南下时间和南下强度都可准确控制,冷空气南下路径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后面会详述.如果只是抑制全球变暖,那只需增加冷空气南下次数和加强冷空气南下强度就可以了.如果还想用冷空气来增加降雨,那冷空气的南下路径就很重要.因为冷空气可加强暖湿气流里水汽的升腾作用,促进水汽形成大的水滴从而加大降雨量,暖湿气流刚好遇上冷空气就可达到最大的降雨效果.以中国为例,中国有两条冷空气的南下路径,一条东北-->西南,一条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的冷空气从开始出发到到达北京约6天时间,到达香港约9天时间,主要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西北-->东南的冷空气从开始出发到到达北京约10天时间,到达香港约13天时间,自西向东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两条路径南下的冷空气到达中国内陆的时间有4天的时间差,而西南暖湿气流从出发到到达中国内陆约7-10天时间.另一方面,若冷空气是从海洋方面吹来,本身就带有充沛的水汽,可形成降雨.因此亚洲和美洲吹东北风可带来降雨,欧洲和美洲吹西北风也可带来降雨,只有中国吹西北风会带来干旱,中国俗语所说的喝西北风就是指因此而造成的粮食失收.

  制造一次冷空气南下只需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以了,冷空气是同时开始南下,冷空气强度随实施的力度可准确控制.也可令到冷空气连续南下,从2008年1月初开始和2010年11月中旬开始做了冷空气连续南下的试验,同期中国都严重持续偏冷,不过用波影响的方向不同,中国南下的冷空气路径有所不同.因为北极的冷气团外面有一圈暖风带围住,从而阻止冷空气南下.当这条暖风带出现一些锯齿状的向南突出时,冷空气就从这些突出的缺口南下.可用波来抹平这些锯齿状的向南突出从而阻止冷空气从这个方向南下.

  2008年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极端严寒雨雪冰冻天气.2008年初的时候我是用波的A方式影响天气,时间参看后面的时间列表.我人在中国广东的东莞,A方式正对欧洲方向,用波抹平了欧洲方向暖风带的锯齿状向南突出,从而阻止了冷空气在欧洲方向南下,中国当时南下的冷空气位置偏东.

  2010年11月1日-12月12日我用波的A方式向北偏转45度影响天气,正对北京方向,抹平了正北方向暖风带的锯齿状向南突出,冷空气就一直从西北方向南下.不过11月1日-12月12日这段时间中国南下的冷空气强度弱于欧洲和美国,可能是波对冷空气南下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2月12日后没有用波去影响天气,这时冷空气开始大举南下,中国的气温也开始持续严重偏低,同时连续的强冷空气将副热带高气压压制在南方,西南暖湿气流不能到达中国北方地区,形成北冷南冻的局面.

  冷空气的南下路径对降雨区域也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国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西南暖湿气流,对中国降雨区域影响最大的是副热带高气压,西南暖湿气流是沿着副热带高气压的西北边沿从西向东流过中国.冷空气是从东北-->西南方向吹来时,将副热带高气压推向西南方,当冷空气减弱,副热带高气压向北回升,能更深入中国内陆,从而将西南暖湿气流带到中国更西和更北地区.当冷空气是从西北-->东南方向吹来时,将副热带高气压向东南方向推离中国,西南暖湿气流就只能流经中国少部分地区.最好的方法是冷空气从东北和西北方向轮流南下,同时两次冷空气之间保留足够的时间间隔让副热带高气压向北回升,就可令降雨均匀分布在中国各处.

  冷空气控制的一个最大弱点是冷空气一旦南下,就没有任何方法去减轻降温方面的影响(降雨方面可用波去减少冷空气带来的降雨.)补救方法是阻止下一次冷空气南下.没有外力,冷空气是不会南下的,而且是全球范围的.而围住北极冷气团的暖风带其实象一条橡皮筋,有自我收复能力,当出现锯齿状突出后会自动回复原状,只有当下一次再有外力施加其上时才会再出现锯齿状突出.

  冷空气并不是平均分配到地球的各个方向的。我没用波去影响天气时,冷空气集中流向中国。当我用波的正北方向影响天气时,欧洲和美国南下的冷空气强于中国。如2011年12月-2012年3月我尽量不用波去影响天气,冷空气集中流向中国,令到中国气温持续偏低。欧洲比中国温暖,而远离中国的美国就异常高温。

  至于欧洲2012年1月下旬至2月的寒潮则是另一个原因。1月20日我中了第一种陷阱+第三种陷阱,生成了一些低压槽,1月26日我中了更强的第一种陷阱+第三种陷阱,生成了更强的低压槽,这些低压槽自东向西缓慢移动,引导北极冷空气横扫整个欧洲.

  有某些专家认为欧洲寒潮是由于北冰洋海冰融化,海水面积扩大.这只是原因的一部份,低压槽在水面上可持续最长的时间.我中了陷阱后,陆地和水面上同时生成低压槽,陆地上的低压槽很快就消失了,水面上的低压槽可持续约10天的时间,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扩大了低压槽在水面上的活动面积,延长了低压槽的时间,从而引导了更多的冷空气南下。在没有低压槽的时候,虽然中国气温偏低,但欧洲依然气温偏高,可见并不是北冰洋海冰融化,海水面积扩大引起欧洲寒潮,而是北冰洋海面上的低压槽引起欧洲寒潮。这些北冰洋海面上的低压槽也是引起北极振荡的原因。

  不过以前也有这样的低压槽生成,而且次数更多,为何这次的寒潮这么严重?可能和我长时间没有用波影响天气有关。我用波影响天气时,波将北极冷气团向北推,这次长时间没有用波影响天气,北极冷气团的主体位于亚洲和欧洲(这就是某些专家所说的极涡偏心。),所以低压槽引导了更强的冷空气南下。同样由于北极冷气团的主体位于亚洲和欧洲,虽然美国也有低压槽生成,但并没有强冷空气南下。

  冷空气的南下路径:

  中国的东北方有一个冷窝,如下图中1.在外力的作用下1号冷窝的冷空气是从东北-->西南影响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到达北京约6天,到达香港约9天.1号冷窝积聚的冷空气较少,降温效果较弱,但风力大,在增加降雨,影响副热带高气压位置进而影响降雨区域等方面效果还是很好的.亚洲北冰洋沿岸从最东端一直到巴伦支海这一整条海岸线都可积聚冷空气,如下图2,在外力的作用下,冷空气从这条海岸线的其中一段南下,路径都是西北-->东南,到达北京的时间都是约10天,到达香港约13天,影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巴伦支海以西的欧洲地区因地形是通透的,不能积聚冷空气,从北冰洋直接南下的冷空气降温效果较弱.不过欧洲还有另一个途径得到冷空气,就是低压槽的自东向西移动把巴伦支海以东的冷空气引导到欧洲.低压槽是一种涡旋结构,亚洲北冰洋沿岸生成的低压槽所引导的冷空气只是在其半径范围内流动,最强的低压槽形成的最大半径可抵达中国的吉林省,约北纬45度,冷空气不会南下到中国的其他地区.欧洲因为有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生成的低压槽与北冰洋低压槽连接,所以冷空气可以南下到更南的地区.在外力与低压槽同时作用情况下,外力产生的南下气流可将低压槽引导的冷空气带到中国.

  没有外力,冷空气是不会南下的.在外力的作用下,亚洲和北美洲的冷空气是同时南下的,且路径相同.有些外力是令到1号冷窝与3号冷窝的冷空气同时南下的;有些外力是令到2号冷窝与4号,5号冷窝的冷空气同时南下的.在外力与波的正北方向同时作用的情况下,美国南下的冷空气会加强,中国南下的冷空气到达北京和香港的时间会慢1-2天.只有波的正北方向而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美国有冷空气南下,中国没有

  亚洲的暖风带比北美洲强,冷空气较难突破亚洲的暖风带,外力不足,冷空气会在亚洲北冰洋沿岸积聚,积聚到一定程度会侧漏到欧洲.如2013年3月欧洲气温偏低,而暖风带以内的中国地区则气温偏高.

  二.降雨:降雨的强度和时间易控制,降雨地点难控制.想要降雨先要有云,也即是水汽.水汽不能凭空生成,需把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转移过来.对中国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西南暖湿气流,而且全年都有水汽自西向东流过中国.台风及其外围云带虽然也提供了很大部分的降雨,但集中在台风季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制造一次降雨只需几小时就可以了,西南暖湿气流同时出发,降雨强度随实施的力度而定.西南暖湿气流从出发到来到中国内陆要7-10天,从西南暖湿气流的前端到达中国的西部到西南暖湿气流的末端离开中国的东部约2-3天.这过程中因冷空气和陆地地形的影响不同,西南暖湿气流流经的各地的降雨量有所不同.

  对降雨地点影响最大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因为西南暖湿气流本身没什么推动力,推不开副热带高气压,只能沿着副热带高气压西北边沿自西向东流动.所以当副热带高气压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上升时,西南暖湿气流也随之上升,因此西南暖湿气流6月份之前流向中国南方,7月份是长江流域,8月份是黄河流域.中国的雨季是4-9月.

  能够推得开副热带高气压的只有冷空气和台风.所以中国南方的汛期分为前汛期和后汛期,前汛期是4-6月,降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西南暖湿气流,后汛期是7-9月,降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台风,台风及其外围云带所带来的降雨占中国南方后汛期降雨总量的8成.当然,台风及其外围云带所带来的降雨也占中国北方降雨的很大比例.不过台风本身也是沿着副热带高气压的边沿移动,路径很难控制,而冷空气则有固定的南下路径和到达时间.在后汛期如果中国南方干旱,这时指望台风来降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强冷空气连续南下可将副热带高气压向南方压退,令到西南暖湿气流到达中国南部(夏季也有强冷空气南下,不过那时是觉得凉爽).

  自然云中所包含的水汽只有一部分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对流云平均降水效率为56%,层状云为29%。,其余的水汽随云层飘走.想加大转变成雨水的比例,最好遇上冷空气,但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都有各自的路径和到达时间,不一定刚好遇上,这时可制造一些低压槽,作用也是加强水汽的升腾形成大的水滴以加大降雨.这些低压槽是立即生成的,制造低压槽的方法在后面的台风一节有说明.若某地暴雨成灾,可用波来影响云层,令云团的结构变得均衡松散,就可降低降雨,波也是立即起作用,关于波后面会说到.

  可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令到西南暖湿气流连续大规模来到中国,增加降雨量,如2010年5月中国的降雨量增加了60%.

  赤道附近海洋上空的云团是自东向西移动的,云团飘散时是自西向东飘散的,这样就减少了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可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令到海洋上空的水汽凝结成云,并增强云团的持续力,这样就可令到更多的水汽输送到陆地,增加陆地的降雨量.如2013年3月12日17点前海洋上空的云团是自西向东飘散的,3月12日17点后生成了一些弱低压槽,其后两天云团基本上不飘散,这样的弱低压槽可增加降雨又不会生成台风.

  对于中国的年降水总量来说,台风雨占了很大比例,后面关于台风的一节可以看出,我的研究可以完全控制台风的生成,没有台风,就自然没有台风雨,单是台风雨就足以影响中国的年降雨量.降雨,台风,冷空气三样之中,台风是最难控制的.台风的移动路径受多种因素影响,登陆地点难控制,台风带来的降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