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的喜悦与遗憾


中国人又一次获诺贝尔奖了。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美日科学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85岁高龄的屠呦呦不仅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她的突出贡献是,经过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对于具有极强诺贝尔奖情结的中国人来说,屠呦呦的获奖,无疑再一次将中国人对诺奖的情怀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仅如此,对每一位华人来说,能够有自己的人登上科学界的最高领奖台,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百般的喜悦的。要知道,当莫言打破中国人从未登上过诺贝尔奖领奖台的记录之后,屠呦呦又登上自然科学的最高领奖台,当然少不得庆贺与祝福、自豪与幸福。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国,特别是四大发明诞生于中国。但是,在现代科学史上,却没有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登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情结远胜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连诺贝尔奖都无人获得,可能很难令人信服。至少,说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是滞后的,是很难与经济发展匹配的。

事实也是如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看经济总量之外,还要看经济的技术含量,看经济增长质量,看投入产出效益,看人均经济增加值等更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还是与世界先进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的。而总是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拿走诺贝尔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科学、经济等领域的真实差距。也正因为如此,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应当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重大突破,很多技术也进入了世界顶尖行列,有的则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关键在于,中国在科技、经济领域,尚缺少具有能够弥补某个领域空白、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研究成果。因此,也就极少有人能够登上诺贝尔奖这样的世界最高平台。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如此。所以,当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后,带来的震动和震撼,毫无疑问是非常巨大的。而屠呦呦能够站上自然科学的最高领奖台,对中国人带来的震动和震撼,自然也不会比莫言差。如果有一天,中国人能够登上社会科学的最高领奖台,同样也能带给中国人极大的喜悦与欢快。

可以这样说,屠呦呦的获奖,已再一次升华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和希望。而在屠呦呦获奖的鼓舞下,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感到兴奋和喜悦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一些遗憾与不快。因为,很多新闻都在标题中加上了“三无”科学家的定语。所谓“三无”科学家,就是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如果说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可能与屠呦呦本人对这些方面的追求不高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没有院士头衔,可能就不是本人没有追求了。因为,她多次申请都没有能够成功。到底是屠呦呦的水平和成果达不到中国院士的要求呢,还是中国院士的评审有更多他人难以了解和知晓的标准与规则。

联想到水稻专家袁隆平,能够成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却无法在国内评上院士。同样的还有比袁隆平晚一年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等。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标准,到底是如何制定、谁来制定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而难以想象的现象呢?院士的头衔,到底是以学术水平、研究成果等实实在在的东西为标准呢,还是以文凭、出洋留学等虚拟的东西为标准,抑或是以哪些人的好恶为标准呢?毕竟,象屠呦呦和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在中国并不多,能够进入世界最高奖殿堂的,应当更少,为什么连个院士头衔也拿不到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检方在对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受贿问题进行指控时,就有多笔受贿与参评院士有关的提法。这也意味着,在中国,院士评审也可能存在各种“潜规则”,存在各种腐败方面的问题。

院士制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平台,如果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不能进入这个平台,且不是这个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多得院士名额装不下,那只能说明院士制度存在着一定暇疵,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否则,院士制度的公信力是会受到严峻挑战的。

屠呦呦带给了中国人极大的喜悦和兴奋,同时,也带给了中国人更多的思考和期待。而屠呦呦没能在获奖前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则也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纵然因为获奖的原因,让屠呦呦成为院士,可能也是对现行院士制度的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