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只靠政府


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只靠政府
 
陈柳钦 
 
在能源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如何执行的层面。尽管如此,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进展却参差不齐。而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仍未流露出在私人消费领域与传统燃油车并驾齐驱的迹象。事实上,除了混合动力车之外,其他各类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私人市场几乎都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新能源汽车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未来,但如果今日不着手努力,这个未来或许将一直不来。
总体看,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高速发展,但发展模式仍不确定。    历经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10月9日国办发7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可以说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强力支持,扫清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障碍。但是,为什么政策暖风频吹,新能源汽车为何仍难驶入快车道?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城市领导对新能源汽车还在观望,对国家政策落实不积极,几乎所有实施新能源车补贴的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地方保护。一些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将“示范试点”当作招商引资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招牌,不是为发展新能源而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有倾向性、针对性的制度政策,如具有针对性的申报流程等,来保护当地的汽车企业。地方保护主义让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城市试点意义大打折扣,十分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形成和后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核心技术方面还缺乏竞争力,关键技术瓶颈凸显。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力驱动系统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低。
 第三,技术标准不完善。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尽管近几年国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与法规,仍需不断进行完善。
   第四,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充电难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基础设施成本高,收益低成为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未来,即使充电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设备成本的下降有望减少建设成本,但对基础设施方来说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电动汽车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对电网能力要求较高,也是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另外,充电网络的建设还涉及到转换装置装配、居民电表改装等一系列的技术和社会难题。
  第五,价格普遍偏高,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新能源汽车售价总体仍偏高,前期购车成本相对偏高,给购车者带来了一定压力。市场上关注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与日俱增,但实际购买者依然寥寥,可谓“叫好容易叫卖难”。
新能源汽车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各种障碍,破解各种难题。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为响应国务院号召,10月25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宣布,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将不进行摇号,直接向所有通过资格审核的申请人配置,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北京成为继深圳后全国第二个响应国务院“不限购、不限行”政策的城市。政策东风劲吹,还需地方积极响应。北京已经率先行动,希望其他各地纷纷效仿,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大开绿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事关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以及推动汽车产 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多个维度来看,不遗余力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并形成长效机制,依然是当前要务。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政策的作用是引导市场及相关资源的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最终还是要靠市场。
(作者系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