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死穴


   就职业而言,我是典型的“体制”思维。而这种思维的本质是不愿意给私人“打工”,不愿意当“家臣”。也就是说,我只愿意给官办的组织工作,那样起码在感觉上,自己是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讨好谁,看谁的脸色,甚至,你可以不提拔我,不重用我,只要我努力工作,不犯什么错,你就是天王老子,也怎么不了我。而在私人组织里,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

  所以在参加工作不几年后就辞去“公职”下海当自由职业者,原因是不愿意为了生计和饭碗,说言不由衷的蠢话,做不感兴趣的蠢事。虽然工作在体制内,但却仍然生活在社会中,你财务上不独立,拥有的自由只能是“消极自由”。这种自由是以放弃晋职、晋级为代价的“自由”,虽然“淡泊以明志”,但由于生活拮据,“宁静难致远”。

  近期郁亮“职业经理人已死,合伙人时代诞生”的断言,在互联网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一致追捧。郁亮的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问题的本质,但我认为在实践上仍然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并非所有职业经理人都能够成为合伙人,都适合成为合伙人。它也许是有效解决一部分职业经理人问题的特殊方式,并非解决所有职业经理人问题的普遍方式;它也许是有效解决部分行业的有效方式,但并非解决一切行业的有效方式。比如,对于轻资产行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基金公司)它也许比较容易进行,而对那些资产数额巨大的行业,很难影响企业治理结构,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至多,它把职业经理人的身家性命绑上了企业战车,但职业经理人的话语权仍然是来自职务而非投资。

  职业经理人,以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智慧和劳动为职业,谋生、谋求个人发展的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死穴。如果走不出这些死穴,轻则郁闷,重则或半途而废,或碌碌无为。

  死穴一:技巧超过职业道德。

  有些人很会“玩”,在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面前,八面玲珑,在下属或者自己治下,八面威风。职场上如鱼得水,唯独忘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这类人占比很高,区别仅仅在于“技巧”的层次和熟练程度。可以有技巧,但技巧不应该超越能力和职业道德。

  死穴二:得陇望蜀,不守本分。

  任何人,包括老板,权、利都是有边界的,超越了边界就会动到他人的“奶酪”。

  死穴三:恃权、争功。

  权小了用足,权大了慎用。权力大到一定程度,就应把权力转化为领导力,即用思想、行动、胸怀和魅力去影响下属,而不是一言九鼎。

  职位高、权力大必然功劳大,除非是碌碌无为者。众人的成绩在极少人那里体现出来,如果不能正确归因,个人必然走向妄自尊大。

  毫无疑问,无论组织凭什么庞大,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那么几个人。这样问题就来了,那几个如何“分功”?众人的作用如何衡量?

  死穴四:不知道底线。

  业绩的底线?需要身体力行事项的底线?说话、表态的底线?

  我最怕的就是为人推荐高管工作。高管决定着企业业绩和命运,一旦推荐的人失守底线,推荐者岂非害人不浅?高管也为见得总能把业绩做得很优秀,如果业绩不理想,起码自己得反思,得担当,得认错,这也是底线。

  死穴五:是高管却不是真正的行业精英。

  我有一个最基本的看法,即如果不能成为行业精英,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高管。没有行业视野,根本上很难驾驭一个企业。

  职业经理人有死穴,老板们也有。

  比如:

  在放心与放权中纠结;

  无论下属多么努力,业绩如何好,总不满足;

  下属收入与企业发展速度、利润严重失衡;

  不给下属安全感和安全保障;

  与下属比高低;

  凡此等等。

  没有人能够真正淡泊名利。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放眼未来。虽然时局艰难,总有人愿意与企业共克时艰,问题是总得让人有个盼头。

  老板们希望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同心同德,自己得首先做出表率。职业经理人希望企业善待自己,自己应首先表现出克尽职守。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做法,小企业也有小企业的做法。只要有诚意,方法其实不是问题。一个学问很低的老板曾经跟我说,在企业效率不再是问题的时候,老板最主要的角色就是人才发现者、授权者和利益分配者。我认为这们老板谈到了问题关键。概括一下,在企业战略清晰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其实就是人才发现、授权和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