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运动式监管何时能够终结
文/王杰
资本市场是一个跌一枚针都能够引致巨大波澜的市场。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高层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在2014年11月22日以来,中国股市发生了什么。这期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关注的,因为理顺并链接这些事件就能够看见中国股市是一个怎样的股市。在更大程度上也就能够看清楚十八大以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改革是否走向预期。
迄今为止,2014年期末以来在股市上引起波澜的大事件如下:
第一、2014年11月22日央行进行不对称降息,央行声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2014年12月19日证监会通报开展了打击市场操纵的专项行动,依托大数据系统对18只股票的涉案机构和个人立案调查。
第三、2014年11月26日两市融资融余额为7829亿元,其中融资余额7777亿元,12月22日A股融资余额为10070.11亿元,突破万亿关口;直到上周五盘后,中国证监会突然宣布,对融资融券业务存在违规行为的12家券商采取监管措施,其中对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采取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其他券商两融新开户必须有资金50万以上。
先看第一件大事:央行降息后,市场利率不降反涨,可见市场并没有按照央行的逻辑走路。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困难了,既然第一次央行降息没有结果,按照央行声称的正常逻辑,应该继续降息,以达到其目的,但央行降完息后又改道用自创工具为市场注资而不再降息了。显然,央行降息的目的并非如声称那样。再来看央行降息后的股市,降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跳空高走,从此掀起了A股疯牛逼空的进程。奇怪的是,在央行宣布降息之前的后半个交易时段,盘中金融股出现了快速拉升,市场上有报道说怀疑有人提前获得央行降息消息建仓,央行降息行为有利益输送之嫌疑。在本轮疯牛市场中,正是金融股在主导作妖。看看金融指数的表现就知道了,当然还有地产指数。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衰退背景下,金融地产着两难兄弟不能出大事,如果金融地产大股东如果能够在市场上套现,可以降低金融危机风险,这也就算是好事。不过可能就苦了中小投资者。
再看第二件大事:2014年12月19日证监会通报开展了打击市场操纵的专项行动,依托大数据系统对18只中小盘股票的涉案机构和个人立案调查。12月22日,A股遭遇过山车,“冰火两重天”,银行股大幅拉抬,板块涨幅一度超过8%,个股普涨,沪指盘中再刷新高。与此相反的是中小盘个股大面积跌停,截至收盘,跌停个股将近300只。次日市场有人撰文质疑证监会无视大盘蓝筹狂飙,去查处正处在盘整过程中的中小盘股,有利益输送嫌疑。谁都知道大盘蓝筹股多为国有上市公司,如果国有企业大股东能够在本轮牛市中减持套现,那也是好事,国家基建投资就可以继续搞了,稳增长也就容易实现,是好事。至于散户满仓踏空是在情理之中。
再看第三件大事,早在2014年11月下旬,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到7777亿元,证监会没有发现融资问题,也无市场警示行为;次月下旬,融资余额突破万亿,证监会仍然视而不见。直到上周周末证监会突然宣布两融存在大量违规问题并予查处。今日盘面期指跌停首开历史先河,多数个股跌幅惨不忍睹。
中国证监会查处证券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证监会搞运动,就是大事了。资本市场是一个跌一枚针都能够引致巨大波澜的市场。中国证监会不会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提前预警,为什么不能发现一处案件,查处一处案件并及时披露一处案件呢,为什么不能尽量减少市场波动,维持股市正常波动结构呢。证监会违背市场监管执法程序,查而不宣,集中宣布究竟隐含什么利益,令市场难以接受,每次都以暴跌方式宣泄情绪。
现在,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方式和那些操纵市场给中小投资者造成损害的行为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种监管方式继续下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中国股市不能为中小投资者带来红利,中国的消费能力就无法提升。如果中国股市人为制造牛市,只是为了证监会更大规模的批发IPO;如果政策刺激股市只是为了大股东或产业资本套现,中国股市的严寒将在三个月后到来。没有消费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寒冬,制造业垮台,楼市也将垮台,楼市垮台了,金融机构也就陷入困境,股市届时还能走多远,注册制改革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