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某些地下水源中硝酸盐的含量有增高趋势,应引起人们关注。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1、作用机制与危害:硝酸盐在胃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还原成亚硝酸盐,后者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红血蛋白、造成缺氧。婴儿特别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硝酸盐特别敏感,易患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中1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时,婴儿即可出现紫绀等缺氧症状。此外,亚硝酸盐还可与仲胺等形成亚硝胺,后者与食道癌的发病有关。
2、污染来源:水源中的硝酸盐除了来自地层外,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肥后的径流和渗透;大气中的硝酸盐沉降;土壤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等。
3、去除方法:硝酸盐在水中溶解度高,稳定性好,难于形成共沉淀或吸附。因此,传统的简单的水处理技术,如石灰软化、过滤等工艺难以除去水中的硝酸盐。目前,从水中去除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脱氮、催化脱氮、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等。
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危害及去除
comment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