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中国城市化道路


  为何北京90年代初就说修多中心、多核心、功能性布局卫星城结果还是摊了大饼,摊成了一张密不透气的蜘蛛网。这样糟糕的城市规划布局除带来糟糕的城市功能外,还带来了城市土地的糟糕供给,一方面是所谓CBD地段的土地稀缺的地王,另一方面城市外延永远也无法总体提高的交通状况使得城市有效的土地供应受到窒息。

   城市化的核心是什么?按以人为本应该是提高农民城市化后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发掘和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再谈得上影响GDP。

   显然,城市化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城市化,他们是失地的农民,另一类是自主选择和追求的结果他们们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学生、富人等。我不是社科院、智囊团,我没拿着皇粮搞调研,所以也无从知道中国应走何种科学的城市化道路。但显然城市化并不仅仅只是农民在城里有套房住到城里就是城市化,相反,非农业人口即使居住在人口很小的小镇(美国是2500人)或者是瑞士那样的乡村那也是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小城镇、乡村与大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应该是各有千秋。人们住在大城市、小镇或乡村可以是爱好与兴趣的选择,而不由钱多钱少来束缚。

   中国农村与城市、小城镇与大城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目前是天壤之别。最大的硬伤是交通、居住配套设施(水、电、气、热、排污、市容等),而其他社保、医院、商场、学校等还不是居住环节最关键的。只要把这些最大的硬伤解决,那么大城市、小城镇、乡村的居住环境差距大大缩小。

   市政规划、市政配套理应均衡协调配置直到小城镇。导向农村、乡镇向瑞士的乡村、小镇发展,导向国人的居住理念应以居住舒适度而不以乡村或大都市论优劣高低。

  我见过许多乡下农民不容易挣了点钱在县城的开发区买了“鸽”楼而舍不得买抽油烟机,甚至还回到乡下种地,乡下的住宅还在、宅基地还站着,地也还在。我在想他们这样的折腾到底能改善什么呢?如果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更贴切、更人性化,政策导向更科学些,不以追求让大家一定住进城市、住进大城市,那是不是可以走出这一怪圈呢?其实这些农民只需要花在县城里买房的一部分钱就可把他们的农舍盖得像瑞士的乡村一样,农村以村、组为单位建定点居住区解决水、电、气、热、排污等为题,那么我们的乡村一样可以成为童话。可现在的农村,满目常见萧索、脏乱、闲田、荒屋。

   均衡分配医院、中小学校资源,让镇级中学跟大城市的中学无差异。比如让县级医院普遍达到2甲,大中小城市的2甲标准都一致。我想至少这些贩卖蔬菜和园艺草木的成功人士不一定非得挤在大城市吧。同样以成都为例,达县、马尔康的居民就没必要都挤在成都买房了。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现代田园城市看来是很好的点子,但好像应者寥寥,愿能善始善终。不知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体系观念配套并不到位,比如恒大金壁天下、万安雅居乐花园的楼盘,它们离成都CBD在15-20公里左右,离三环10-15公里。现在它们到CBD公交时间在1.5-2小时,专有小汽车高峰时段也在1-1.5小时。恒大修了条路连接成雅高速,但上下班走高速却怎么也找不到林荫大道的轻松、惬意。雅居乐好像是公关或共建争取到了麓山大道的扩建,而红星路南延、地铁一号线的拐弯现在都还没最终争取到,但概念早就被开发商透支了。

   本来交通是城市的公共功能,政府规划、设计、实施就应该先行。何须企业操心?地铁一号线才规划连接了20几分钟的城市圈层(全长31.6公里,平均旅行时速36公里)。你如果远景规划是连接40分钟的城市圈层,那南边可以到双流的东山片区、合江甚至大林,北面可以到新都。这样新增加的30多公里延线全是新区可以容纳下多少雅居乐、恒大金壁天下,哪还用他们自己张罗修路还来影响市政设施。40分钟的城市圈层生活是多少成都人都企及和接受的。这样的布局谁还一定愿意在三环边上摊大饼,你再在二环外、三环外整个城市的容积率我敢肯定五环没必要修、八爪鱼的主城和卫星城的现代大都市科学布局自然形成,永远也不会赴北京的后尘。否则,跟现在的北京一样,CBD会窒息、城市也会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