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国人人均耕地面积是很少。但中国人的居家乐业观里窝居可能是最痛苦了。在人一生的生活空间里,人生命的2/3是在居住空间中度过的。居住空间是人最基本、最密切的,也是最渴求改善的生活空间。难道国人真的就可怜到居住都委屈得没有空间了?

   美国人的人均耕地很奢华,以致于他们的玉米可以轮种,就像我们今年水稻湖北种,明年湖北荒一年改种到湖南,以利于环保和肥田。美国佬居住很奢华,中产以上如果愿意可以在市郊或小镇买一块或大或小的地,修成庄园、农场,轻易地也可以自己动手搭建我们称之为绝对的独栋别墅。如果他们愿意屋前屋后总有足够的地来种上桃、李与青菜。自然也可以有心情和空间哼上成龙的那首《油菜花》。澳大利亚的奶牛很幸运,它们在天然的牧场放养,每天一片新草地,半月轮回一次,还有专门的天然运动草场。

   我们没有他(它)们那么幸运,但我们的大棚蔬菜一年能产4-6季,亩产绝对是他们那里的3、4倍(当然也有生长激素和农药的功劳)。我们的奶牛一点不娇贵,采用的圈养,单位奶产量的占地面积即使没有三聚氢氨绝对也只有他们的1/10到1/1000。我们的同胞大都吃粮不太讲究,能接受超级稻,再说讲究的也都不咋吃国粮。我们的肉类、禽蛋、水产、水果生产效率极高即使将来能做到真的不用生长激素和农药也能达到很高,跟他们不可同日而语。再说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依靠白面、白米为主打改为米面为辅,肉、蔬为主,奶、饮结合的多样化局面。仅凭以上几条,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完全有能力以更少的耕地来养活、养好国人。那18万亿耕地的红线是用什么科学依据画出来的,有没有去农村调研过,反正我见过世间闲田荒屋不少。国人的人均耕地、林地和居住面积再少还是有2-3亩吧,即使每人给100平方米居住面积,那也只是自有耕地面积的1/10、林地面积的1/6。

  我们可以委屈、将就大棚蔬菜,超级稻,可我们为何还一定要将就着窝居呢?

  说城市化就一定会造成耕地减少我始终不明白。

   比如在成都三环边上征得10个农民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共25亩(这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林地的20%看做可修住宅。可修住宅的地面积16亩,其中林地比例占1/8,容积率4(介于国家规定的多层和高层之间),用90%来修住宅。人均居住面积按先人和当代西方的舒适居住面积60平方米算。

   总建筑面积=16X0.9X667X4=38419平方米

   可住人口=38419/60=640人

   这里除去10口原住民,还可安置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人口630人。

  {以下是河北省的农村宅基地标准:

  第十三条 本省依法实行农村村民一户一处宅基地制度。

  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人均耕地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平原或者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二百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平原或者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二百三十三平方米;

  (三)坝上地区,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四百六十七平方米。}

   这里以每户5口人,每处宅基200平方米计算,安置后的农民其原有宅基地变为耕地的面积为:

   630/5X200/667=37.8亩

   依据以上比例,扣除1/8的林地4.7亩。征10个农民的地,全部安置城市化人口后共节约耕地19亩。

   从上例看出,农民城市化后,只要将其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及时收回复耕,其宅基地的节约率达137%。

  剩下10%的土地1.6亩用来修工厂、办公室、公园我想是够的。你说修学校、超市、道路还要多占耕地面积这说不过去,因为这600多人在农村也要学校、商店、医院、道路,在那里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可能还更低。

   以上推算虽不精准,但不无严谨。社科院、国土局、智库中的精英这点小事应该早就算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管理回收耕地出了问题还是统计局那边出了差错?就轻易让广大国人这么容易被忽悠,而且被一直忽悠到现在。老说城市化会造成耕地减少而成为开发商叫嚣房价会一直上涨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