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什么是好的毕业生?
核心提示:其一,学生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积累中,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格,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并懂得感恩、承诺和热心奉献,为其毕业后步入社会(公司、企业或社会组织、公共部门),在个人自我与事业、家庭、社会责任中权衡利弊、懂得取舍等奠定基础。其二,一个没有社会服务记录的毕业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优秀,都是不合格的毕业生,因为一个不参加社会服务的学生难以切身体验公共精神,将浪费学校的资源。
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有的完全参照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这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但不去争论它),既难以用技术与创造来衡量(如自然科学),也难以用文化创造来衡量,如艺术、影视戏剧、历史,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如财务学、金融学等。但是不是就不具有能够形成共识的标准呢?也不尽然,对照国外的相关学科体系、国家治理需求以及转型期社会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的成绩单。我这里主要是指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以外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成绩单,以及外语能力证书,如四、六级,托福成绩。根据博弈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是显示这个学生能力、智力和毅力的信号。
2.自我考评。或阐述自己从事科研创造的经历、经验;或展示自己音乐体育等才艺方面的天赋及获取的奖项;或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领导才能。
3.课余生活。这主要一份学校报告或教师报告。目前已经有相对比较健全的考评体系。我认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毕业生来说,除了学生掌握的本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外,还要包括一些个性化的因素,重点是考查通过学生的课余生活来体现的个人素质(Personal Quality)。
对学生课余生活,看重的是以下几点:
(1)质量远胜于数量。无需贪多求快的全才,即我们不能期待他/她在各个领域里的通才(这毕竟是极少数),而只需在某一领域里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培养“不抛弃、不放弃”的品质;你要告诉大家:你为何坚持并如何坚持下来了。
(2)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其中社区义工是重要的内容。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戒毒所等,帮助孤寡病残者料理生活,参加社区的义卖活动,为社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辅导数学和阅读,到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帮助疏导、辅导、矫正“家暴、虐待老人孩童”等。
目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大类)本科生培养方案,除了部分专业课程(如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学相关课程)有相应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的课时、学分外,还有一门“社会服务”专业实践课,1个学分。我们认为,一个没有社会服务记录或社会服务记录很糟糕的学生,不管其学习成绩如何优秀,都是不合格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因为一个不参加社会服务的学生在“公共精神”的品德上是不健全的,浪费了学校的资源。
(3)“做有意义的事”。譬如,到“冰桶”、地震、医闹、暴力拆迁、强制征地、流动摊贩、明星吸毒、到优秀社区……中去做社会调研,以中立、独立的立场去面对、正视和试着解决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去体验社会。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能在其看似平凡、朴实的课余活动和大学生活中,发掘出人生的意义及社会影响,那才是真正的闪光点。举例:一位女生所在社区多为老外,她利用周末时间为老外雇佣的中国保姆补习英语,但她发现保姆们经常加班且没有加班费(这在中国常见,但违背契约精神),于是她与老外们谈判,帮助争取到保姆们的应得利益;此后又联系妇联,为本市所有社区的所有保姆争取了权利,并提议或向社会呼吁人大立法……。她所做的事情,对自己并没什么利益或好处,还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物质,但显然是“有意义的事”。
(4)团队精神(teamwork)和领导力(Leadership)。在课余生活的参与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或领导力突出,是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的体现,比如组建一个读书俱乐部,在校刊担任编辑或主编或特约记者或新闻调查员,组织一场晚会或舞会、球赛、辩论赛、野外活动……,成为某个运动队、辩论队的队长……,学生会在这些实践体验中收获良多。
(5)看是否有激情和梦想。一切从兴趣出发,但永远怀揣激情与梦想,让兴趣、天赋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花费时间、精力和必要的物力、财力深入地学习,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精彩。
总之,一份坚持学习、训练、表演和出色的成绩单,能让人看到你的毅力、恒心以及不可小觑的能力与智力;然而,即便是加入屡战屡败足球队、篮球队乃至拉拉队,即便你的六级英语老是过不了,也能让人看到你的坚持、承诺与团队的奉献精神。请注意:只要你去做了,没有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后记:这是笔者一些初步的浅薄的思考,我知道还很不成熟,需要以后继续完善;而且许多标准是其他学科的毕业生同样也要具备的,只是我觉得学公共管理的毕业生尤其需要具备,这也是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避免在职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的有效途径,因为在往届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发现“公共管理”学科毕业生的知识基础、管理技能、专业功底、实践经历、综合能力等并不亚于“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但就是由于“专业名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受到歧视;又譬如,公共管理学科的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对应工作岗位是公务员,然而公务员是逢进必考,没有专业限制,就这点而言,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这也是有学者建议本科阶段不应该设置“行政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重要理由,这些学科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