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岗上忆屈子 屈原庙前思先贤


 

 屈原岗上忆屈子   屈原庙前思先贤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201466 星期五  A8

本报记者司马连竹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两千三百多年前,群雄并起、征伐不休,楚国庙堂却一片昏聩阴暗、谄媚佞臣当道,贵族屈平(字原)的忠言被楚王弃之如敝,胸中激荡着愤懑和忧思的诗人写下了《离骚》、《怀沙》、《九歌》、《天问》等骚体名篇。千古之后,故国已化轻烟去,屈原却以其“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被华夏民族世代传颂,这位毕生奔走呼号、最终以死殉国的理想主义者,作为中国最早的浪漫诗人而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日前,本报人文地理采风组和南阳文化网文友一道,踏访西峡回车镇屈原岗遗址,拜谒“中华屈原第一庙”,抚今追昔,敬念先贤。

  屈原岗上

  千古精神丰碑存

    驱车从西峡县城向东10余公里,起伏的丘陵间夹着小型盆地。此地有山名霄山,山前一道山岗横贯东西。岗上青松翠柏,郁郁葱葱。随行向导告诉采风团,迤逦于岗上的古道,为秦楚往来交通要道。在古道旁立一块石碑,上刻“屈原冈”3个大字,上端刻有“地以人传”4个小字。碑后为清内乡县令邱铭勋撰写的序文,时间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其首就说“中乡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东见。夫土脉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横亘,为秦楚往来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冈也’。”

    采风团一行停车,在屈原岗碑前仔细阅读碑记。向导说,因为地理位置紧要,古时屈原岗上饭铺、驿站、集市等应有尽有。随着时间推移,如今的屈原岗附近散落着一户户农舍,家家庭院楼堂,田地中种植着果树、蔬菜,房前屋后多有香菇大棚,一派富足景象。屈原岗的右方不远处是宁西铁路,不时传来轰隆隆的火车声;它的左侧沪陕高速公路上车轮滚滚。我们漫步在仅有一车宽的古官道上,屈原岗碑肃立在古官道边,昭示着它的古老往事。

    西峡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古时陆通秦晋,水达吴楚,秦楚大道贯彻境内。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战于丹、淅,战场位置在西峡县城以西一带,今天秦楚古战场尚有遗存。屈原岗得名正与秦楚相争有关,《明嘉靖南阳府志》:“内乡县有屈原冈——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注:今西峡县历史上隶属于内乡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乡县志》卷一详细记载:“屈原冈在(内乡)县北60里,昔楚怀王兴师伐秦,为秦兵所击,败北归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地。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淅时也。”

  屈原庙前

  宗祠源长话传奇

  沿着道路前行数个转折,屈原岗小学在望。正值周末,校园内宁静不闻琅琅书声,最为醒目的就是院内矗立的屈原塑像。一行人至此不由屏气凝神、放慢脚步,几位女文友在像前摆上刚刚采下的山菊花,还细心拿出几枚粽子一并供放。大家排成一排,在屈原像前默默行三鞠躬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默念着悬挂在校园内的屈原名句,诗人悲怆而激昂的行吟声仿佛在耳边响起。时值家国飘零,徘徊于山野的屈原写下了千古名篇,时光流转至今,隐匿于重重山岭中的屈原岗也是寂寞的,然而,这种以天下忧乐为先的情怀永远激荡在后世人心灵深处。

  位于屈原岗小学内的屈原庙,则是现存可追溯历史上最早纪念屈原的祠堂。根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最迟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便建屈原庙以祭奉,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2011年3月,在“中国·西峡屈原文化研讨会”举办期间,中国屈原学会主要专家曾到西峡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并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

  今日的屈原庙已经重修过,颇具规模,重修前的规格为三座各三间的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时都曾在此留下诗文。

  在屈原庙正间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间(1878年)内乡知事高袖海题写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竖写:“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西山墙上镶嵌有民国重修的屈原庙石碑。现今屈原庙的墙壁上绘制有大量具有楚风格的壁画,屈原庙现存主要文物还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顶石、清朝“二龙戏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余件。

  往事如歌

  三闾大夫忠义传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是指楚国王族三姓:屈、景、昭。王逸注《楚辞》:“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而三闾大夫既是掌管王族三姓的官职。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屈原曾经掌管过丹淅。《水经注》:“丹水又经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戎也。春秋之三户矣。”《明嘉靖南阳府志》:“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水之阳。”今在西峡,仍有三姓分布自然村,如西峡县田关乡田关村屈营组;丹水镇肖关村屈家沟组。

    战国以降,七雄并立,楚国实力受到削弱,因为地处秦国通往南方的必经之路,雄心勃勃的秦开始车逼于楚。此时的楚国王族,沉溺于奢华的生活丧失了初期进取精神,周围的强国进逼并没有激起王室的斗志,反而由腐朽贵族和奸佞小人联手把持了朝政。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之后,曾得楚怀王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左徒、三闾大夫,史载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屈原推行的富国强兵之策却触犯了权贵集团的利益,在子兰、靳尚、郑袖等人多次进谗言下,怀王和顷襄王两次流放了屈原。眼见祖国内外忧患深重,而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不得伸张,悲愤之下,屈原在流放地楚始都丹阳(今西峡、淅川一带)等地奔走呼号,写下一系列辞赋抒发愤懑之情。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对本报记者表示,屈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屈原所代表的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人生理想,关心人民和国家命运的人生境界,符合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核心文化价值。

    本报人文地理采风组成员、南阳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二月公子表示,屈原作为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他所作的《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为人们留下了太多耳熟能详的名句,后人把这种体例的辞赋称为“楚辞”。屈原曾自序“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高尚的理想被残酷现实倾轧,屈原虽穷困自身而坚持正道直行,他“香草般”高洁的人格、忧国爱民的胸怀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将被后世世代铭记和传诵。

屈原与西峡密不可分

 

    1992年,中国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淅川召开,会议研讨了楚文化的渊源、楚都丹阳在淅川的地望等问题,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都认定楚都丹阳在淅川境内。另外,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的发现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

    战国时期,西峡一带被楚人称为“汉北”,据学者研究,汉北之地是屈氏的老家。《史记·楚世家》记载,周夷王时,楚王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势力大增,“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索隐》:“《系本》‘康’作‘庸’,‘亶’作‘袒’”。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教授从古地名演变与南阳地区保存古代语音的情况出发,认为内乡县(内乡与西峡原为一县)境内的“菊潭”可能就是屈氏始封之“句亶”。

    2010年,中国西峡屈原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11年,中国西峡屈原文化研讨会在西峡召开,2013年,西峡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年会在西峡召开。在这数次会议上,中国屈原学权威专家会同各地屈原学者,基本达成一致共识:西峡回车镇屈原岗是目前全国唯一历史遗存下来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是“扣马谏王”故事发生地,岗上建有现存最早的屈原庙;屈原任三闾大夫前后曾在西峡、淅川一带密集活动;根据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的密切关系。

屈原在西峡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除了《南阳府志》、《内乡县志》、《邓州市志》、《西峡县志》等地方志中对屈原活动的相关记载外,《南阳市地名志》、《西峡县地名志》也有不少因屈原活动命名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屈原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端午节祭祀屈原习俗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比比皆是。整理屈原岗传说,探索屈原流放汉水流域时的创作活动及政治活动,对深入挖掘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研究楚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司马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