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与世俗(7月3日)


 宗教、哲学与世俗(7月3日)

 

关键词:宗教  哲学  世俗  贾春宝

 

有人的地方就有世俗,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探究,以及诸如人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之类的哲学问题的探究。

宗教在人类世界,是个神圣的领域,因为信仰是精神与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至高无上的;而亵渎宗教便是砸碎信仰,就会得罪的无数的人而成为公敌——成为全民公敌的下场大体都会很悲惨,这也使得不管是正牌的普世宗教还是充满恐怖的异端邪教,只要跟其有染,就很难再抽身出来。

宗教是精神层面的支撑,世俗社会中的皇帝仅仅做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却没有办法得到民众发自内心的信服,所以才会有宗教制度上的戒律。

私有财产与物质财富,都是世俗社会评价是否成功的标准,而诸如精神与信仰之类的非物质财富是玄妙的,会让人感觉到虚弱的东西。

当人感觉自身脆弱,总是会寻求支撑力量。即使那支撑本身也很脆弱,不堪一击,都暂时拿来用——毕竟是聊胜于无。从这种角度而言,其实信仰者本身也未必就是真心皈依,不管是趋利避害还是缓解压力,感觉对自己有用才会去了解、去接受,进而成为笃定的信仰。如果是否信仰对自己都没有差异,是不会让其进入自己的内心的。

人类之可悲就在于宁愿自己去选择所依附与推崇的力量,也不愿意被强加到自己身上。皇帝从肉体上统治臣民,宗教从精神上统治人民。不管是宗教还是世俗统治,都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之上,那就是人的命运无法由自我主宰,人都是在浑浑噩噩之中来到这个世界并犯下很多需要救赎的罪。

 

举例而言,发端于“出埃及记”的基督教,就是源自世俗统治所带给生灵的压迫与压迫之下的反抗,在摩西生活的公元前十三世纪,埃及刚好在法老的统治下,摩西利用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神的信仰,传神的意旨,组织以色列人完成了摆脱埃及法老奴役的逃亡行动。

摩西凭借智慧和勇气,带领以色列人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摆脱埃及法老的追杀,安全到达巴勒斯坦地区。成功的摆脱埃及法老奴役使摩西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民族的救星。

对于民族大逃亡行动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在当时没有宗教力量的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使大家接受他的思想,摩西需要利用人们对他的信任,利用传达耶和华神(上帝)的话来建立新的、更加强力的宗教。为此,摩西和以色列人的长老们在西奈山准备了相当隆重、神秘的仪式。

摩西知道以色列民族的命运悲惨主要原因是没有民族的团结。而要实现民族的团结就必须有一个精神上的统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为全民族接受的宗教;并且,这个宗教的教义必须与原始宗教不同,应该具有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统一作用,也就是对人的社会性有更加强的支持。

著名的《摩西十戒》说:耶和华神是唯一的神;不可用自己想象的任何偶像来祭拜,而要从心里遵守戒命;不可滥用耶和华神的名义;当记住安息日,工作六天,就休息一天,定为圣日,以记住耶和华神的创造天地功绩;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财。

在圣经《出埃及记》“希伯来人奴仆”,“人身伤害”,“保护财产”,“社会责任”,“公平与怜悯的条例”等几节都进一步对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秩序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些都说明建立该宗教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培养人的社会性,维护统一的社会秩序。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摩西《十戒》除第1~4条是对祭拜的规定,第5~10条就都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具体规定,而且这种戒律与规定的强制性,是基于诅咒与恐吓的这在脆弱的人类社会相当实用。

 

贾春宝认为,世俗的物质与宗教的精神结合,需要有相应的步骤。首先是在创业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让自己享受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修行,在修心的同时获得财富积累。而不至于成为世俗物质与金钱的奴隶,让人有所期盼有所恐惧,可以在濒临绝望的时候持续希望。

修心需要有相对安静的氛围,所以需要有小的房间与在崇敬的心境下的彼此感染,甚至需要有强烈的神圣之感,只有感受到神圣与卑微之间的差距,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感悟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并为之努力。从这种角度,教堂的神圣甚至威慑氛围就很有必要了。

只有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成长,并积累相应的私有财产,才会让自己的生存无忧,不至于感受到物质贫瘠所带来的困扰,而且也需要倡导互助精神,创造机会进行需求与资源的交换与彼此的满足。基于传播与满足所形成的交易本身是值得提倡的善举。

精神世界的大厦需要物质支撑,脱俗也必须有世俗的资本。不管是中世纪的赎罪券,还是针对惩罚的保释金与议罪银,各种捐赠机制以及救赎学说,都是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物。

在世俗的世界中,无须强调你的世俗,也无须强调你的脱俗。绝对地脱俗脱俗才是可耻的,绝对的脱俗也是最大的庸俗,你的一切脱俗必须建立在世俗的物质基础上,才能接地气。

搭建交互平台、塑造品牌魅力、吸引追随受众;强化利益纽带,将物质财富转换成为精神成就,然后再以世俗世界中的不动产作为丰碑加以纪念,这个才是在世俗社会成功之道。

 

宗教是人们应对那种来自未知世界的恐惧的心理寄托基督教脱胎于犹太,却由于反犹太而掀起了战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分歧也导致了持续200年的宗教战争。以宗教为工具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虽然团结,但却灭亡了;以宗教为个人选择自由而抛弃“国教”的国家却越来越发达。

教堂的穹顶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解脱。人们看惯了生离死别,却又无法解释生离死别之后,所进入的另一个未知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天堂还是地狱,传统的宗教告诉我们,人是因为罪恶才被打入凡尘的,人在凡尘所受的罪都是在为自己曾经犯下的恶而忏悔,试图实现自我救赎。

从功能上讲,所谓教堂与各种集会,不过是以统一主题“歌颂上帝”而举行的集体活动。不同地方的人对宗教活动有不同的解读,有的用于治愈身体上的疾病,有的用于缓解心理压力,有的用于解除内心的惶惑,有的则让自己获得超人的精神力量。

 

在开始的时候,人类被教义告知,是由神或者上帝的那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裁决一个人是进入天堂还是地狱。似乎总有人如法官或者终极审判官一般在掌管我们的生死的状态、生死的时间与生死的方式,以及往生之后是继续在苦海之中煎熬、饱受折磨,还是超脱并在被宽恕之后可以得到享乐。

对世界的未知、对折磨与煎熬的恐惧、对享乐的追求与贪恋,各种趋利避害,让人相信宗教中的各种传说故事、表象之后的引申寓意,在虔诚之中对特定的思想体系深信不疑,然后舍身为其传播、甚至舍家抒难,超度那些与自己同样在赎罪的人,早日挣脱苦海。

宗教的支派说,耶稣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但其无私让其得到了复活,并得到永生——永远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面包是他的身体,酒是他的血液,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神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感受到神的存在,并对其感激。

宗教在更多的时候是在缓解人类内心的压力与恐慌,在宗教活动中进行社会交往并坚定信仰,在忏悔之中进行心理咨询,将自己努力之所得财富拱手捐赠给教会,由他们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随着理性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其实耶稣也是普通人。

教会更多地充当了神的代理人的作用,属于上帝到人间管理自己的子民的。所以才会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他们用各种严刑峻法去惩罚对神不敬的罪人,同时让信徒不至于丧失希望,用自己的虔诚与财富来赎罪。

宗教思想认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犯下多么难以被宽恕的罪孽,所以才会对于所受到的各种惩罚照单全收。然后有人说,人在往生之后会经过炼狱,经过了炼狱的折磨之后就会进入天堂,永享安宁。当然可以通过购买赎罪券的方式缩短在炼狱之中受折磨的时间。

 

其实受到诅咒的人并不知道,埋下诅咒的恰恰是TA所崇拜并深信不疑,然后为之无私奉献的。因为TA在关乎哲学的理性思辨到了极致,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中世纪的赎罪券有些像世俗的帝王时代的议罪银,或者当代法治社会的保释金,其实都是在利用人贪图自由,而惧怕身体受到的璀璨而产生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更多的是心理作用,不同的是赎罪券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的东西——花钱去买吧!所以所谓赎罪券不过是以宗教的名义发行的货币而已。

其实我们是尊重一切哲学、信仰与宗教的,就如尊重每个人之与众不同一样,但毕竟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去思考、理解并给自己更多理由去相信与追随,或者是抛弃与改变自己的信仰。

 

贾春宝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