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微刺激”下的定向降准,智慧高层终于在稳健货币体系下,走向定向放松货币龙头的轨道,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信号传递,中国货币政策手段在周小川行长的引领下,已经显得非常娴熟而老练。观察中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取向,与美联储反向博弈的思路很明确。虽然,这会有一些短期经济波动潜在风险,但是,中国要走向更高层面的稳定发展,就需要确立一个中长期摆脱美元绑定而增加世界货币储备元素的战略,跟美元适度反向,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纵观自2006年以来美国导演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除了中国在2008年率先出手搞4万亿货币刺激备受诟病,显得较为激进而缺乏理性之外,此后的货币手段,无疑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中国央行冷眼旁观美国人的几轮“量化宽松”取向,而不为所动,守住了不跟随美元搞量宽的底线,反而高调搞货币紧缩,高调宣传“盘活存量资产”的政策信号,从而吸纳了来自海外的资金并托底中国的楼市,是这一次中国居于货币博弈主导地位的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现在,中国在美国退出量宽的进程中,在通缩危险并不严重的时候,向世人传递出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的货币信号。这是非常睿智的决策。一方面,适度宽松,有助于平抑中国经济因为楼市管控带来的增长速率的下滑曲线,另一方面,不排除中国协助欧元搞量宽,以联手对抗美元,维持多级货币体系的战略图谋。
世界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一呼一应之间,暗合斗智法门。在美国刻意压制中国的关键时刻,中国向欧元区抛出橄榄枝,寻求战略合作的信号,并非是做秀之举,实乃大智慧。美国人到处树敌,此前利用欧债危机,大搞量宽,落井下石要击垮欧元,这个货币主张显然是落空了。欧洲和中国,现在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要搞通胀去刺激经济,托底经济,是因为对抗美国人输出通缩的需要。
显然,中国高层和欧元区高层,都肯定了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再是经济过热下的通胀威胁,而是经济降温后的通缩威胁。即使是中国高层因为改革的需要,提高了经济下滑的容忍度,但稳增长,依然是排在政策取向的第一位。中国需要持续发展,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如此,中国高层不仅在执行层面上,亲自策划投资大手笔,以试水中国经济投资领域内的新对冲手段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同时为投资资金流动进行货币放松政策配套。在楼市开始失稳的特殊时段,中国放松货币的信号出得恰到好处。这个信号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预期。无疑,中国智慧高层的先手棋是走对了路数,手筋运用得巧妙就巧妙在相机而行的“相”字用得恰到好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顽强狙击“通缩”的手段很多,空间很大。中国这一次的宏观调控,度的掌控强于上一个10年。发展环境恶劣,但出手从容不迫。要知道,这一次想要扭转乾坤是多么不容易。新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强度远远超过前任。但是,一年来,习李新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对冲手段,在经济结构上的重构“过桥手术”已经做完,生命的高危期已过,目前正进入排异期。排异期的不良反应,正在微刺激和货币有的放矢的定向宽松的强心针下,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将在一个季度后看到这个疗效的超预期。
当然,货币定向宽松,经济微刺激,依然不要放松对前任大搞10年强刺激的泡沫经济下的钢铁、水泥、建材等过剩产能的淘汰和控制。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逼迫那些习惯依托垄断利润生存而“虚胖”的国企们瘦身转型,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考验智慧高层改革艺术的“痛点”和难点。但,显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选项下,智慧高层别无选择,只能够壮士断腕,痛下杀手!以环保的名义进行市场化淘汰,是最佳选项。狠抓执行,才是硬道理。
看5月份CPI在2.5%,环比较大力度的回升。PPI也是如此。显示出,中国经济回升的信号。按照张五常给出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均衡通胀率(即物价指数CPI)3%的经验逻辑,中国CPI提升空间还有0.5个百分点,空间依然较大。这个空间,为微刺激下的投资驱动奠定时间基础。
总体看,中国高层,在改革与发展双轨进行,在强化市场与政府均衡的特殊时期,目前,正通过货币定向宽松的逻辑,向市场传递出顽强狙击通缩,稳定增长的政策信号强度日益加大。中国经济稳增长可期,调配空间较大。唯一制约智慧高层的,是用与不用楼市刺激增加经济发展强度的问题了。或许,那是高层最后稳增长的重量级杀手锏。目前,姑且将中国楼市放置在“惠民生”的选项下吧。看中国政府新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排序上,就应该知道,在经济发展轨道不兼容的时候,惠民生的手段可以转化为稳增长的手段。
佛在《金刚经》中有云:一体同观。中国的楼市,正是向背明显的一体同观吧。现在是“惠民生”,下一个节点,或许就是“稳增长”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我们应该庆幸有这个逻辑。
新常态,中国经济顽强狙击通缩,我们的预期,要跟住智慧高层,才不至于迷失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