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率通常被用来佐证楼市泡沫,几年前就曾广泛引起关注,但碍于住房空置定义不明、取样难,一直没有相关数据公示。6月6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公布一项关于住房空置率的调查,中国城镇地区自有住房空置率很高,而且迅速上升。2011年为20.6%,而2013年上升至22.4%。远高于国际水平,据此估算,我国城镇地区空置的住房总量约为4898万套。待售商品住宅约为350万套,总供给为5248万套。
上述空置率包括两类,一类是一套房家庭因故无人居住的住房(简称为“人房分离”),人房分离原因的空置率为5.1%;另一类是多套房家庭既未自住也无他人居住的住房(简称为“多套房空置”),多套空置的城镇家庭比例为17.3%。
该项调查范围覆盖了29个省,262个县、1048个社区,应该说很具备样本意义。
从住房空置率的区域差异看,三线城市住房空置率最高,为23.2%。一、二线城市住房空置率略低于三线城市,分别为21.2%与21.8%。
高空置率也造成了极大的有效资金沉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空置住房占据了4.2万亿的住房贷余额,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本闲置和浪费。
房价一旦形成下行趋势,房地产市场风险更大,因为房价一旦下跌,空置住房更容易资不抵债。
除了高空置率,该中心的调查还指出,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九成,超20%的家庭拥有多套房,这一数据较2013年的87%及18.6%有较大的提高。
另外,201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城镇家庭刚性住房需求进一步下降至22.2%,较2011年和2013年分别下降6%和2.4%。
根据测算,不考虑新增量及“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现有的存量住房可以满足现实的住房需求,中国城镇地区可实现刚性住房需求上限约为2300万套,可实现改善型住房需求上限约为950万套,总计3250万套,而目前城镇地区家庭自有空置住房为4898万套,待售商品住宅约为350万套,总供给为5248万套住房,现有存量住房完全可以满足当前的住房需求。
中国的住房存量过剩、空置率高等诸多问题等预示着住宅市场的寒冬即将到来。
房地产潜在增量供给过剩,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目前有不少城市已严重过剩。
为解决高存量、高空置率风险,调控的核心在于盘活存量,减少浪费。短期来说,可以通过免除租房税费,规范租房市场来保护出租双方利益,让空置住房产生效益,同时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长期来看,通过对多套房家庭征收房地产税,提高空置房持有成本,激活空置住房。(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