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分解,就可以画出下面的沟通模型。它标志了沟通的全部环节,有助于我们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降低了我们沟通的有效性。
从左向右,信息从发送方一端传递到接收方一端要经历几个环节:
1、“欲传达的信息”,即原始信息,最初是以概念、想法、形象、意愿等存在于发送方的脑子里;
2、在需要沟通时,他将原始信息进行加工,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即“编码”(coding),这个符号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其他媒介,比如幻灯片,计划,图表,报告,数字,图像等;
3、然后,信息开始“传递”。传递的手段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甚至肢体语言,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电话,会议,演示等;
4、传递的过程不可避免有“干扰”,比如开会时来电话,接收方有其他关注的事;
5、接收方在获得信息时,他并不照单全收,而是经过大脑思考,调动业已储存的信息进行判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理性、既往经验进行筛选处理,排斥一些他认为不需要的部分,这就是“过滤“;
6、接着,她将选择的信息进行诠释,也就是“解码”;
7、最后,她获得的信息和原始信息可能大相径庭。图中的长方形成了菱形,表示信息的扭曲变形。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信息流失或歪曲。要使沟通高效,必须注意每一个环节:
首先,欲传达的信息要明确。我们一方面说要严格执行纪律,另一方面对部分人网开一面,这样传达的信息是含混的。
然后是编码,如果你的表达不能准确反映你的原意,要想他人准确了解你,是不可能的。我们平时讲的“刀子嘴,豆腐心”,是编码时出的问题。将一番美意用刻薄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方感到像刀子一样扎人,伤自尊,何以能看出你的好心?
传递时,要避免物理的、环境的、心理的干扰;
避免主观和成见,按原意“解码”。我们“门缝里看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在解码时受自己成见的干扰,不能客观地解读原始信息。当你称赞一位同事“今天你真漂亮!”她解读成“难道我昨天不漂亮吗?”你表扬一个员工,他思忖,你是否将有求于他,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解码错误。
我们解码错误,还因为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进行了信息筛选。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过滤。常见的发挥“过滤器”作用的有:既往经历,信仰,偏好、心态,成见,观念,看问题的方法,追求认同的愿望,对混乱、无序、差异的厌恶等。我们脑子里似乎有个开关,可以把不想听的拒之耳外。这个开关由情感,判断,好恶,主观需要,愿望等左右。
这个模型还告诉我们,检验沟通是否有效,要看右侧“获得的信息”与左侧“欲传递的信息”是否相同。换句话说,
检验沟通是否有效,不看你说了什么,而看对方接收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