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讲,《易经》它是一部集哲学、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经典巨著。六十四卦,各有主题地从不同的视角,阐述自然、阐述人类社会、阐述人生。说它是哲学经典,是它在三千年前就提出平等民主的社会,提出了与邓小平类似的发展观,以及“讼,元吉” 即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等超前论断;说它是文学经典,是指它的文风,经文中除了传统的比、兴以外,还有“乘马班如”“跛能履,眇能视”等借喻,还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的排比,“何天之衢”的夸张,“群龙无首”的联想等修辞手法,为千古一绝;说它是部史学经典,它记实了先秦社会如何农耕,如何狩猎,如何贸易,如何祭祀,如何婚丧嫁娶等史实,关于战争的,关于结盟的,关于吃穿住行的,关于道德修养的无不涉及,竟然在两卦中记述了为何纳税,如何纳税。卦,并不是巫卜的专门术语,它应是一种文体形式;阴阳爻组成的“象”,并没有玄学所说的神秘,它是把一卦内容,以图形概括,就如现在文章的主题插图,仅不过非常抽象而已。例如《易.泰》的卦象,就正言了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 诸多的哲理。
关于《老子》,更是一部“范围天地之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哲学经典。认真地讲,现行的多版本的《老子》的书,不仅解释有误,连“道学”的主旨都歪曲了老子的思想。首先,老子是唯物的,他的“道”是建立于事物上,也就是说没有物,就没有“道”。在八十一章中,关于事物的形成,物种的化生,物种是如何化生的,没化生以前在天地中是什么样的原始状态,化生后又是如何繁衍,如何传承久远的等论述,现在的科学技术才逐步验证并不断验证着。关于济世治国的理论,关于为业修身的观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前瞻性、积极性,黑格尔、马哲是望尘莫及的。老子的“道”不是宗教教义,他以《易经》的“变”,讲述自然,讲述社会,讲述人生。许多道理都与《易经》一脉相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易经》之理,进行了整合。
例如,“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正确的译文:所谓的“道 ”, 就是可以称作事物规律与法则的东西,这种规律与法则,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与《易》变之理是相通的。《易》理告知人们,事物规律随事物“周流六虚”的演化而变,先后没有定规(上下无常),它会时而超前,时而滞后地相互演变(刚柔相易),不可以作为一种永久不变的法则(不可为典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它,(唯变所适)。当然,“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主义”、“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均“不可为典要”,只有“与时行也”的“唯变所适”,才使上层建筑不沒落颓废,这就是《易》《老》认识世界的灵魂所在。
再例如,关于物种的化生,美国去年发现了人工可以合成活细胞,就等于说人工制造了生命,也可以说生命可以工厂化生产。这个现在人类刚刚入门的高科技的课题,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2500年前就从理论上确定了!也就是说,《老子》中关于物质与物种的存在与生化的理论,对此已经作了系统的阐述。其理论基点是:宇宙(太极)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极小无形,分为阴阳(正、反)两类,它永恒的于自然界。一旦环境模式许可,就会丧失它的稳定性,而转化成分,或结合成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种。这些物种一旦死亡或毁灭,其物质成份又回归自然界,如此周而复始的再结合、再生化循环,使天地间物种不灭。既使某一物种灭绝,他(它)的回归自然的物质,还会形成其他的物种。
再例如“数码” 一词,始兴于上世纪末,广为人知者才是近几年的事。但《易》在几千年前就讲述了这样的先进科技。《系辞》第九章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参伍以变”,乃指奇数五(一、三、五、七、九),偶数五(二、四、六、八、十即零),错综地排列组合(错综其数),通过不断地变化(通其变),遂即成就了自然界、社会上万物之文化(遂成天地之文)。它是说我们现在的数、理、化等学科,都是由数字“错综其数”来完成的。“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是说把这些数字穷尽其理,就确定了天下所有事物的形象,反过来说,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数字尽其理而形成的。那么我们现代的前沿技术,通过数字成像的科技,《易经》在数千前,就给我们讲述出来了。
《易》《老》它先进在哪里?
comment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