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引擎之辩


通过比较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脉络,一般可以论证政府放松经济管控而由市场发挥作用是实现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口岸,珠三角地区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此时长三角在政府的影子下鲜有起色;而后90年代,在浦东开发带动下,民营经济大事发展,使得长三角地区引领中国经济风骚至今。

一国经济基础是它的制造业,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但是在没有影响与制造业的平衡问题时是可以成立的,也即制造业对一国经济的潜在贡献远远大于它表面上在GDP中反映出来的水平。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各种制造业产业聚集的地区,中国经济状况如何要以这两个地区的状态为论。虽然假以时日或者制造业发生兴替,新的经济地区引擎或可出现,但此时仍需以此为据,即这两地区发生的经济景气变化都会深深影响其他地区。而这则加深了其他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管控经济确实为角色错位,因为它往往注重产出忽视投入,偏向地租和地役权而攫取不当利益,不能培养厚植持久优良的经营理念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五常说地方之间的竞争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正在存在差距和引发了竞争从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加强了政府的力量,而这又会进一步削弱当地市场的发展,再次加强了前者。因为经济引擎的功能,落后地区为了适应或者直接简单适应它对外部市场的诉求而自身无法有效整合当地市场。

一些人认为农民特别是北方地区农民的生产需要强有力而稳定的政府来加以组织,虽然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上,农民个体愈加自主,但若需要进一步实现规模效应则必然因应政府。相较而论,所谓引擎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与此类同,农民生产面对的经营环境缺失亦如落后地区谋求经济发展面对的环境缺失,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来减少交易成本也不能通过市场有效组织生产降低组织成本,通过市价机制获取收益。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求协调均衡的藩篱。

但上述的问题放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似乎就不能成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是依然作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相较于遭遇经济危机的工业国家,中国经济显然充满活力。但我们知道西方工业国家是自由市场主导的、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正在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这其中的因由是什么?

表象上相似需要从实质上去确认,国内区域间的关联侧重在通过“经济动物”企业的形式便利人员和资本在引擎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流动,而国际间的关联则侧重政府运作来实现资本和商品的流通。同时,西方工业国家坚持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中国依旧在借鉴他们的成功实践。因此,上述推论不能成立。

人们评述香港在80年代确定回归时间表至今,因为种种风云际会,若干商业豪族获得迅猛发展,他们虽为市场经济领域的引擎但却背负政府的影子,普通市民在经济活动中却无不以政府作为依托,这也妨害了市场潜在力量的成长,对自由市场的阻碍或进一步加深,由此束缚本地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基础。

其实,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竞争但彼此独立,互不为市场外部性因素,亦即它们以引擎地区为中心,均与之密切关联,这显然也是不利于自身市场发展的一种原因。去中心化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增进经济活力的正确方式,因此,寻求自身市场发展才是良途,但经济地理学上的种种论述尚不足以对此加以支持,但在趋势上应当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