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基建投资的“激素”转化成营养


据报道,从10月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已密集批复了35个基建项目,包括28个铁路、6个机场和1个深水港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同时,还出台了降息政策与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主要目标——稳增长。

 

众所周知,进入下半年以来,经济一直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下行压力十分巨大。特别是11月份PMI数据的发布,预示着制造业景气度已经很不乐观,50.3%的结果,不仅创8个月来的新低,而且接近跌破临界点。

 

分析普遍认为,要想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迫切需要有强力的投资手段来拉动,有有效投资来保障。客观地讲,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来拉动,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这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因为,在房地产投资被投资者和消费者共同挤出,“去房产化”特征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有效投资来对冲,经济是有点难以承受的。用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来对冲房地产投资,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最为现实的一种手段。

 

关键在于,如果投资孤立运行,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不能紧紧跟上,不能有效配合投资政策的出台,这些有效投资的作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

 

很显然,在如何增加基建投资的同时,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要知道,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太大的容量。也就是说,放松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必须对资金的要求很高,需求量也很大。否则,投资的作用就很难发挥。

 

要确保投资资金不受影响,而货币政策又必须坚持稳健性,那么,就势必会战胜其他方面的资金,特别是实体企业的资金。因为,中国的银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政策紧缩或其他方面需要资金,首先想到的总是先挤压实体企业的资金,以此来满足资金投放的需要。如此一来,实体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金考验。

 

所以,在如何在增加基建投资的同时,不对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构成威胁,不大量抽走实体企业的资金,是管理层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否则,这样的基建投资,纵然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甚至会留下更多的经济隐患。所谓的投资,也就不是有效投资,而是有害投资。

 

要想使基建投资等更好地发展作用,变成真正的有效投资,还必须做到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大力压缩过剩产能,使基建投资等不因为过剩产能的存在而影响作用与效率的发挥,影响经济结构的改善。

 

众所周知,中国所以在2009年喊出经济已经“率先复苏”的口号以后,又陷入了困难状态,除了过度的政府投资缺乏可持续性之外,与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传统行业,几乎都在2008年以后出现了产能的爆发性增长。在基建投资、特别是城市建设投资过热、国际经济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随着基建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逐步降温,国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

 

问题是,推行大规模基建投资,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又会产生“激素效应”,原本要求压缩的过剩产能,会不会又在基建投资之风中死灰复燃、甚至出现新的产能呢?如果这样,基建投资的作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基建投资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有效投资。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之外,如何在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的同时,扩大市场的消费需求,让消费来消化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让消费来推动投资作用的发挥,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没有足够的消费做支撑,投资也就很难实现作用与效率的最大化。

 

很显然,在消费问题上,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消费政策寥寥无几。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地方政府除了会运用投资手段之外,对消费是既不喜欢,也不在行,根本没有心思把工作放在促进消费上,更别说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了。相反,却在通过高强调征收财政收入和各种收费等影响消费。这样的结果,无疑对投资政策作用的发挥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投资的有效性也会打折的。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继续出台投资政策,用基建投资弥补房地产投资不足留下的窟窿,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前提是,必须让基建投资变成有效投资,而不是无效投资,更不是有害投资。那么,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就必须跟上,必须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来说,真正有效的投资还不是基建投资,而是生产性投资,特别是来自于社会资本的生产性投资。只有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才会牢固。基建投资只是“激素”,生产性投资老师营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让“激素”转化成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