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有了确切消息。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
马凯副总理明确了改革思路,即“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养老金“并轨”和民意期待是契合的。好消息来了,公众希望快落实。
不过,陡然多了3700万的党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资金池扩容增量了,但和原有的企业养老金资金池相比还存在着落差。即“新入轨”的党政和事业单位的资金池如何填充的问题。两大群体的新人当然可以按照一定的养老金缴存比例从头开始,但是对于年龄较大或行将退休的人员而言,缴存比例以及退休后的养老金领取却很复杂。
理想化的“并轨”---即所有人员共用一个社会保险基金,不仅不现实而且容易制造平均主义下新的不公平。毕竟,“并轨”的理想公平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资金池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占用现有的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池。多年来,舆论纷传后者存在海量资金缺口,若再加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摊薄“抢食”,将带来职工养老保险沉重的支付负担,变成了以“不足补有余”了。
“不患寡患不均”的舆论和民意,在倒逼养老金“并轨”变成公共政策的理性时,也应避免过度任性而制造新的社会不公。
养老金“并轨”,现阶段应该是“并轨”下的“三者并行”,即机关党政、事业单位和职工人员三个资金池并行不悖。等到三个资金池基本平衡,再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实现缴存比例和退休工资待遇的统一。
这需要时间,但并不妨碍这一改革方案尽快实践。哪怕是小步走的落实,对于公众而言也是大进步。须知,人们最不满的是公共财政对机关党政人们的过分眷顾,而对企业职工少了关怀。对于党政事业单位人员而言,只要养老保险自己掏一部分,养老金替代率比现有的比例小一点,就能缓释公众相当的怨气。
既然改革的窗口已经打开,养老金并轨的“靴子”就要快些落地。只有这只“靴子”真切落地,养老金并轨才算是真的接了地气,遂了社情民意。
养老金“并轨”改革,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官员“吃皇粮”的传统。改革前路注定还会遇到诸多障碍与坎坷,公民社会之路固然正确,但同样要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从全球范围看,公务员在职工资收入和养老金领取,有很多国家属于国家全包,而且在职公务员收入也在社会中等水平偏上。
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基层公务员队伍工作很辛苦但收入水平偏低。养老金“并轨”对大多数基层公务员而言,并非好消息。养老金“并轨”在兼顾社会大公平的同时,也应关切这部分群体的利益关切。
故而,在养老金“并轨”的同时,给予基层公务员适当提涨工资,并将职业年金落实到位也是必要的。只是,舆论场在拿起社会公平的话筒时,也要理性发声,切莫有意无意地制造社会争端。譬如,有些网络媒体在报道养老金“并轨”的时,在标题中强调“公务员或普涨工资” 就欠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