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到底是太快还是太慢?


【导读】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要问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到底是太快还是太慢?只要是尊重万物自然生长规律的发展、只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合理的发展,快慢不是问题的关键。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同不发展必然会存在饿肚子的问题一样。问题是如何正视、处置、最终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几乎必然的推论是“进一步发展”。只要不硬发展,能快则快,能慢则慢。根本不需要多想。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从2011年告别两位数增长后就逐年走低,今年统计局预计是7.5%。这两年国际上没有风暴危机,国内一派祥和喜庆,经济却有放缓之势,是不是不正常?

媒体和观察家们普遍平静——何只认为是正常,简直是期盼已久,理所当然。不知从何时起,认为中国“发展太快”“经济过热”就流行起来。社会上出什么问题,质疑往往和经济发展挂钩——贫富差距那么大、环境那么糟、失学儿童那么多——经济发展那么快有什么用!

这两年北京雾霾严重,身边很多人也开始说:“宁可经济不发展,也要蓝天白云。”他们不知道,三十多年前的北京一到冬天,其实也是一片灰蒙蒙。是不是雾霾不知道,那时民众取暖都成问题。总之不管,经济发展太快,造成了很多问题,需要放慢速度照顾一下。文艺点的说法是,“中国啊,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

经济快速发展明明是好事,如今为何却有人嫌弃呢?

我想第一个原因是,政府主导经济的舆论逆反。多年来中国政府自上而下拼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口号遍及全国。宣传话语里,政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招商引资到卖地拆迁,从通胀注水到产业政策,用张五常教授的话说,中国政府堪称世界上“最能干的政府”。

这些五花八门政策的后果,从经济学上逐一辨别,很容易看得清哪些是好政策,哪些是坏政策。如果只是粗粗一看,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就很容易归功于政府能干。政府宣传如此,民众和很多媒体话语同样如此。一旦看到政府行动粗暴,制造“鬼城”,为拼GDP上马浪费项目、政绩工程,以此创造“经济快速发展”——那自然是忿恨难平,感觉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无关。

其实这些政府行为并不能真实地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政府减税松绑,尤其减少“做事”冲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就会减少很多民怨。

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因为“看不惯”。

很多人天生悲悯,看不惯贫富差距,要求政府主动“再分配”。也许他认同,这种再分配是“劫富济贫”,那也无所谓。蛋糕已经做得那么大,现在就该分蛋糕。有些人喜欢蓝天白云,认为经济发展差不多了,可以强制关闭一些污染企业,牺牲经济换蓝天。还有些人认为,现在民众负担太沉重,政府应该施行福利,让民众不致生病破产。诚然税收会增加(很多人甚至认为税负不会增加,只要从现有财政挤一挤就够。这种天真想法暂不多谈),没有关系,钱可以慢慢挣,发展可以慢一点,也要让社会和谐一些……

最值得重视,也是传播最广的当属第二种。将社会问题视为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寻求“退一步解决”,并且要求政府来做,这正是此类“经济慢下来”的基调。认为经济一减速,其他问题就能解决,或者政府就能腾出手来解决,都是此类幻想。

现在民怨沸腾的很多问题如环境恶化、贫穷、医疗卫生落后,过去一直都存在。这些并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果。相反,只有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才能逐渐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几十年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正途是市场化,越彻底的市场化带来更好发展。可惜的是,这些主张“慢下来”的人走的却是反市场的歧途。南辕北辙,莫甚于此。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家庭财富越来越丰裕,生活越来越便利,当下中国人尤其如此。为什么一放到国家层面,很多人主张“经济不重要”呢?这是一个奇怪的论调,尤其在我们这个国家,贫穷还是普遍的存在。现在中国经济放缓,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优势丧失,落后政策钳制的表现。

过去几十年,由于人民自由受到严厉压制,微小的释放也能创造巨大财富。现在这些放权显得如此软弱,改革步伐裹足不前,反市场的力量正在回潮,这才导致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的乏力。中国的很多问题应该用经济发展解决,迷恋“过小日子”既没有前途,也十分危险。只有更多放权改革,民众拥有更多自由,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增长。至于增长到何等惊人的程度,只要不是硬发展,能快则快,能慢则慢。根本不需要多想。

 

更多独家视角、更多反映社会真实现状的精彩内容,请查阅

http://www.new-mooc.com

版权归“管理慕课网(MOOC)”所载明的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摘录和引用,请注明出处或署名作者——谢谢你对知识产权保护所付出的行动!为尊重原创者的辛勤劳动,本文注明了原帖出处:
http://www.new-mo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