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中国的意义(11月2日)
关键词:宏观经济 资本净输出国 历史观
商务部对外透露,中国2014年对外投资预计将超过1200亿美元。2014年的前9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7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对外投资中国却同比增长21.6%。在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的金额将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从资本输入国到资本输出国,这种角色的变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的意义,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的首次。
从过去200年来全球经济大国的兴衰逻辑看,一个经济大国一定是资本输出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无一例外。资本输出意味着,这些大国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好的投资机会,这不仅影响的投资和产业格局,更对全球的金融和经济格局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有历史的沉淀,也是长期保持开放政策的必然。
1999年2009年十年间中国累计的净出口,就是商品劳务一船一船运出去了,生产商品劳务挣得的钱基本上都在国内,统计数据表示,到07、08年是2.3万到2.4万亿。2005年以后累计这个力量增加了10万亿。十年累计12.1万亿人民币。
GDP、资本流动性、外汇储备,虽然这些都是天文数字,但有多少是沉淀在国内,提高百姓的福祉的?投资是为了更高的回报,而不是为了扶贫与做慈善,即使是名义上做慈善,本质也是为了图谋得到更多的特许批准,以及参与的机会。
资本之中即使不单纯是电脑中的财务数字,成为印刷品也会在实际购买力上产生波动。
当国内的投资市场乏善可陈,房地产之类的不动产已经脆弱到了崩溃的边缘,资源被毁灭性开采,股市证券更面临多年疲软,我们所认为的中国市场的诱惑力,甚至人民币被炒作上涨的空间都变得越来越窄。在这种环境之下,走出去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也有现实的压力,在国内的投资渠道与空间狭小并受到限制,在宏观政策限制购置房产,股市疲软之下,这个购买力就漫游到别的领域,绿豆出情况、猪肉出情况、茶叶出情况,甚至鸡蛋的价格都被炒到了让工薪阶层吃不起的程度。
中国的经济就是处于青春期,内分泌失调的“上火”特点,停留在体内的“火气”总是在寻找宣泄之地,所以很多地方都会冒出这个包来。当在国内投资渠道被限制住了之后,总是会寻找突破口。
从炒作房地产、推高黄金价格,农产品价格,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鼓励对外投资,也是政府在政策导向方面给国内的房地产之类的投资撤火之举,这种釜底抽薪会让那些过热的产业投资受到压抑。
在海外投资收益却总是让我们汗颜。
在电子支付模式中存在诈骗风险,在纸币这样的印刷品中蕴含着泡沫,泡沫被戳破之后,我们就只剩下那么一点。不管是私人与机构理财还是国家与政府层面的理财,除了亲力亲为或者形成“对赌”关系,没有人会对你的财富保值与增值负责,这些当我们购买美元国债以及诸如“两房”之类的垃圾就可以看到一斑了。
国外购买到的国债贬值到形同废纸的程度,从国外购买到的资源原材料与新技术受到限制,从国外购买到股权的公司破产,所以也只有通过有组织地输出的方式来得到价值的最大回报。
但是历史观的转变才是最大的变化。当我们的资本真正走出去了,我们也将对数百年以来的历史进行重新评判。当我们变成了海外投资者的身份,是否就会对以前的殖民者的侵略与掠夺,以及在其间所挑起的战争、杀戮的民众,以及犯下的罪行,所签署的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宽容?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2012年说,日本对外投资的积极效应表现为:产能转移+贸易替代+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将过剩产业向海外转移,推进国内的产业升级换代。通过对外投资将出口贸易转化成就地产销,从而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通过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的对外投资效应则代表了新兴经济体的经验,通过对外投资绕过了贸易壁垒,开辟新的市场。通过海外投资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海外投资促进本国出口,即贸易创造效应。
根据对日本与印度的研究,姜建清认为,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立法,减少所有制歧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国家有关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平台和信息窗口作用。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贾春宝认为,把政府需要把干涉的双手从市场中收回来,把市场的还给市场,让企业去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同时做好资源配置,让政府手中的“美元”储备通过更合理的方式释放出去,这才是中国政府在资本流出的游戏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贾春宝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