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保壳”,不做也罢


随着三季度结束和退市制度改革尘埃落定,连续亏损的ST公司危机迫近,A股市场再度进入年末“保壳”大战。“保壳”的操作模式无外乎三种:资产重组、断臂求生、政府补贴。业绩快速变脸的*ST昌九在10月24日披露的方案称,公司拟请示赣州市政府于12月31日以前给予公司经营性财政补贴8000万元。(11月9日新华网)
上市壳资源稀缺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怪相。这很大程度上与股票发行核准制和退市制度不健全有关。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要符合严格的条件,不符合条件就上不了市。而退市制度不健全又决定了一旦上市成功就可以赖着不走,拉屎不拉屎都要占着茅房。二者相会配合制造了上市壳资源的稀缺性。尽管注册制改革已经提出,退市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壳资源也必定会在不断推进的改革中变得不再稀缺,但是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壳”心态并没有随改革的推进而快速改变,“保壳”依然是上市公司逃避退市的首选策略。
上市不易。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自然不肯轻易放手。上市公司主导“保壳”当然可以理解。问题的是如何保?是借助于市场力量,还是求助于政府救济。如果借助于市场力量“保壳”成功那自然是好,说明市场对公司本身还是比较看好,上市公司自身还有内生的活力,壳资源还有存在价值。如果求助于政府救济,比如,*ST昌九的操作方式,那就值得商榷了?
其一,政府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掌握的市场信息很不完全,无法知道哪个壳资源有保留价值。这就导致政府有可能保了一个不该保的壳资源,投入再多的财政资金也无法阻止退市的最终结果,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其二,政府“保壳”缺少法律依据,也没有成熟而合理的程序。“保壳”的操作过程可能会遵循长官意志。该不该“保壳”,投入多少钱“保壳”,等等这些决策层面的问题都是有一个人说了算。“保壳”本身也因而成为权力的私生子。
其三,政府“保壳”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上市公司作为微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作为市场管理者,不偏不倚地为所有市场主体服务。如果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众多市场参与者中的一个或几个,对其他市场参与者而言显示公平。
最后,政府“保壳”容易形成公司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增加公司的增强自生能力。
政府不是市场主体,无法参与市场活动,即使知道某个壳资源有保留价值,也应该引导鼓励其他市场主体去“保壳”,而不是动用财政资金“保壳”。政府“保壳”弊端多多,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