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谁举债谁负责,《意见》强调地方政府偿债的“责”,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地方债务的高风险,在中国,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过去十年来,地方政府从银行、债市和影子贷款机构借了数量庞大的债务,用于没有回报或没有收益的重大项目或形象工程。实际上,这些年地方政府靠“土地财神”已经过惯了肆意挥霍的好日子,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将销售土地的收入,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入等等。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获利,更多是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甚至大拆大建,与中央政府的要求相差甚远。
早前有报道称,郑州一个区已经欠下了上百亿的债务,即便拚命卖地还债,也很难在短期内缓解债务危机。一个区级政府放在全国的版图上,只能算是比芝麻绿豆稍大一些的机构,居然欠下上百亿的债务,如果全国每个城市都是这样债台高筑,中央政府如何应对?
由于各地债务门类繁多,数据更不透明,地方债务实际上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财政也蕴酿着极大的风险,但风险到底有多大,还是莫衷一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标准来统计地方债务,各地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的来源和数量根本无从知晓,负债规模也难以统计。正因为这部分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未知数,更加剧了财经界对地方债务危机的担忧。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各地披露的债务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方政府的负债恐怕已经到了令中央政府吃惊的地步。
《中国经营报》记者此前获得了一份由国家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和宁波市、县两级审计部门联合发布的《宁波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总债务高达1732.82亿元;其中,2014年和2015年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为468.25亿元、357.27亿元;这意味着,宁波市政府在2014年和2015年每天需要偿还1.28亿元、0.98亿元的债务。
审计结果还显示,在宁波市政府截至2012年底负有偿还责任的1455.8亿元的总债务中,共有874.95亿元是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占到当时债务总额的60.10%。也就是说,土地出让金是宁波市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但截至2014年3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退烧”正在减少宁波的土地出让收入——今年一季度,宁波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17.16%,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45.26%,让宁波市政府的债务风险陡增。
审计结果详细披露了宁波的债务状况,截至2013年6月底,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732.82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515.55亿元,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为728.31亿元。值得注意的还有,偿债高压之下,宁波市政府及其下属的县、乡(镇)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填补债务“黑洞”,以此化解政府债务或城投债务出现的违约事件。
有资料显示:宁波市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按照同策咨询研究部日前发布的《45个楼市限购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分析报告》,宁波市2013年土地财政依赖度为85.1%,在45个城市中位居第11位。
宁波市国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宁波市土地出让总面积2669.5万平方米(约合40000亩),土地出让金收入734.1亿元,由此可以推算,宁波市每亩土地的均价为183.5万元;如果宁波市收储的29745亩土地能够全部出让,可以获得大约55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偿还2014年到期的债务。但依据2014年第一季度,宁波市土地出让收入几近“腰斩”的交易现状,宁波市政府肯定很难偿还债务。
宁波房地产市场还在进一步“退烧”,地方政府高价推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宁波住宅与房地产网最新网上销售信息显示,截至2014年6月4日,宁波市商品房可售套数为175664套,可售面积超过1271万平方米。媒体测算,2013年宁波市成交的宅地,可以建设的楼盘总规模将超过900万平方米,将形成9万余套商品房的潜在供应;也就是说,宁波今后可供销售的商品房将突破25万套,按照宁波一年销售两万余套的速度计算,宁波潜在的商品房供应量至少要卖10年以上。
宁波债务危机绝不仅仅是个例,全国其他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可怕的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从不担心城市破产,面对同样沉重的政府债务,中国城市官员采取的手段都是拼命推高房价地价,把债务负担全部转嫁给无辜的老百姓。一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疯狂举债盲目投资,靠的就是挥霍不尽的土地资源。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披露的债务危机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债务总额究竟高达多少也很难厘清。单从法律上讲,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向银行借贷的,但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政府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时,几乎被所有地方政府如法炮制。
总部设在香港的里昂证券公司发布的《中国债务危机报告》,警示中国债务总规模已上升到107万亿,与GDP的比率已达到100%以上,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到245%。在2008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而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影子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根据分门别类的统计,综合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总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地方债务屡创新高,实际上跟地方官员的利益有很大关系,钱多了可以随心所欲大搞建设大搞形象工程从而创造政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类项目大肆敛财疯狂贪污,至于沉重的债务包袱扔给下一任官员,地方官员更不会考虑如何还债,很多地方在举债时根本就不打算偿还。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坦承,对于地方欠债,如果中央来填补窟窿,必然要减少民生、公共事务等等方面的支出,最后等于是老百姓来替政府还帐,如果银行将地方债务转变成坏账,仍然是老百姓的损失,如果通过多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仍然是老百姓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