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一些地方,吃到一种叫做“合渣”的饭食。边吃边观察,边琢磨,想想大概是一种想方设法将大豆全部吃掉的饭食,还加着不少的青菜。好像比较多的是白菜。起初吃到的,没有很浓的味道,基本是淡味型,略带些儿甜。后来又吃到加了调料的。无论是否加调料,都是豆子味重,有一丝丝豆浆的意思。都有榨菜、辣酱、腐乳等小菜佐食。因为是在县上的饭店宾馆里吃的,那碗筷比较讲究,制作比较精细,感觉不错。
来到汉阴县,见到一位对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李家成同志,向他请教后,这才知道,合渣果真是将大豆全部吃掉的一种方法。先前多少年,大豆虽是巴山地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农民所能够占有的也十分有限,所以,必须最充分地利用起来,以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解决非解决不可的吃饭问题。合渣,是巴山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不得已而找到的一种吃饭方法。他们是将大豆连皮带浆带渣,通通地吃掉了。先前,巴山人家,多半备有一盘石磨,合渣饭是随磨随吃,没有浪费的。浪费不起啊。
李家成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民食物,城乡人民都吃。正因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吃法,所以,先前无论家境多么贫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都是不吃的。现在不同了,偶而吃一回,反倒别有风味,感觉很好。当然,那吃法是大大地改进了,譬如有了调料,有了佐饭的榨菜、辣酱、腐乳等小菜等。
我想,是不是可以再加一句:饮食这东西,包容性与可塑性是很强的。只须略作改变,不那么好的也许就会变得相当地好。给合渣加加一点原料,变一变吃法,再包装包装,或许也能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端到宴会上去,有什么不可以呢?营养是很好的,历史是悠久的,味道可以比现在更好,色、香、形、器都有改善的余地,无妨试一试。或者还是一种“忆苦思甜”呢。若不是改革开放,也许时至今日,巴山深处的穷苦老百姓,还是只能吃未经改进的“合淔”饭哩!
作者:何金铭〔原任陕西省委秘书长,著名民俗专家、美食家,现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