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调研(4):
校友
负责安排我们调查工作的黄副局长,温文尔雅,干净利索,没有一点官场的装腔作势,油腔滑调,虚伪做作,飞扬跋扈。那天说起来,他是我校文学院八十年代初的函授学员。说起当年学习的经历,不仅神采飞扬。
那时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前来上课的老师的餐桌上也没有太好的菜肴。老黄打得一手好猎枪,课间就扛着枪在胡同转悠。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总可以打到一小塑料袋麻雀,就给老师作下酒菜。拉下的课程,就在老师的宿舍里补上。
老黄说,尽管只是函授学员,还是将自己看成是华师的校友。他的毕业证是在华师校园里领取的,毕业后到武汉办事或者开会,有时就住到学校的招待所,即使不住在学校,也会到学校转转。最初十几二十年还会去看看老师,后来老师渐渐走了,去的次数也就少了。
听完老黄说这些经历,感觉很亲近,也很认同。看他待人接物的热诚和周到,想到我们的校友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人格也正是我们的校风所塑造的。
想起今年是我校110周年校庆,下半年学校会举办重大的庆祝活动。学校有个通知,要老师们广泛联系校友,争取更多的捐助。发这个通知的部门,所着眼的更多是那些经济上仕途上的成功者。我想到的是我们真正的校友,应该是那些真正关心学校,热爱学校,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校风,实践校训的人,而老黄就是这样的校友。
我借机向老黄发出邀请,参加今年的校庆。老黄听到这话,很是兴奋,但却又有些犹豫。“我倒是很想参加。可是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值得夸耀的贡献,也没有取得任何经济上的成功。”
尽管我极力反对他的这种谦虚,但我明白他的苦衷。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社会风气,我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2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