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古义及今释


  《说文解字》有关于“教育”一词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看来,教育这一行为的展现必须具有如下条件:存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有示范演示,同时有效仿作为;演示作为当以善为先。

  在教育这一过程发生并延续时,一定有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其中必有一人在演示,或曰在示范,或曰在宣讲,另一人或另外更多的人在观看演示或领会示范和宣讲的内容,而后效尤之。也有可能是有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在演示或示范,另外必还有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在观看演示或示范,并接着效尤之。效尤的方式可以是模仿操持,心领神会,深刻理解等。那参与演示或示范或宣讲的人,称为师;那参与效尤的人,称为徒,或曰学生。

  教育最早见于家庭中,出生之人,首先见到的人就是其母亲和父亲以及接生的人,而接生的人接生后即离去,所以经常接触者当是其父母,父母也就自然成其为最早的老师。父母对子女最早的教育以及以后的教育,该做些什么?“使作善也”,很清楚,教子女作善。善就是道德规范,文明展现,对家庭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由道德规范引伸出心态成熟和人格健全,由文明展现拓展为体魄健康、心态成熟、人格健全、思维科学和技能娴巧,由对家庭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登跃至具备健康的体魄、成熟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有效的技能,在人类的延绵和发展中,致力于和谐相容、持续发展、不断进步和共赢同福。

  但是极大多数的父母,即使到今天这样的时代,对自己肩负的重大教育责任也未必都清楚。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尽在不言间,尽在不经意间。他们在不知教育中教育着自己的子女。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精神传递,一个场感应,在不教育中已经在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当然这里面很可能包含着大量非善和无善,而且很可能还有很多恶。

  为什么说,教育是由家庭、环境、社会共同进行的,因为作为个体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接着就是环境,最后接触了社会,所有家庭成员,所有环境中的存在 ,所有社会中的存在都在教育着人们。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做老师是人生一乐,乐于把天下英才集合在自己的身边,而所谓英才无非就是接受演示、示范和宣讲比较敏捷的人和效尤操持比较快捷的人。英才在身边,做演示只需一两遍,做示范和宣讲也只需一两回,学生马上能够如法效尤,领会深刻,重复叙述,有力引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老师的好不快乐,很有成就感,很有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