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其所有者同时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他们依据自己的判断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时,会计的任务主要是记录经济业务和计算损益,其内部管理职能基本上没有得到体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产业的影响,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采用股份制组织形式的企业大量出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他们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为记账、算账提供经济信息,还要通过对会计账目和报表的审查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在这个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并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计领域先后产生了成本会计及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通过会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专业方法。这些方法被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日渐提高,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变化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利润率下降的情况,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这种形势迫使企业管理者寻找各种途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利润,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时责任会计本量利分析等专门方法被运用到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经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西方各种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受到这些管理理论的影响,会计的重点由过去单纯的对经济事件的反映和事后分析逐渐过渡到对经济过程的控制以及事前的预测和决策,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确立了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