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升值逻辑


人民币的升值逻辑

52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和即期汇价双双改写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对美元开盘中间价为6.1811/美元,较上一交易日大涨56个基点,就开盘中间价来看,今年已经累计升值幅度为1.69%,而在去年全年中间价的上涨幅度只有0.25%

这一涨势令市场大跌眼镜,在日元大幅贬值、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币即便不贬值,也应至少维持币值稳定。可眼下,人民币的涨势如虹,出乎众人预期。那么,在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选择相对坚挺,其中究竟有哪些考量,又遵循哪些逻辑?

何不步日元后尘?

如此,“货币战争”真要来了

今年522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接近104日元/美元,最近几日回调到102日元/美元左右,相比201211月初大约80日元/美元的水平,至今已经贬值超过20%

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幅贬值,日元的贬值幅度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极为罕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试图以日元贬值来提振日本经济,作为亚洲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日本与周边国家多年来形成的广泛而深入的经贸和金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可以说仍是亚洲经济的核心。因此,日元的急剧贬值必将抑制周边国家对日本的出口,这亦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刺激经济手段。

不得不说,每个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先考虑本国利益,因此针对日元快速贬值,“跟随策略”也广为流传,简而言之:日元贬值,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也随之贬值,以此对冲日元的贬值冲击。

但,如果中韩等亚洲国家迈出这一步,必然引发一轮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大战,造成更多的动荡和不安,“货币战争”真要来了,而届时,整个亚洲地区都可能陷入到混乱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战场就可能从第二个主战场欧洲转移到至亚洲,这样,全球经济的复苏之旅将更渺茫和遥远。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前,国际投机资本巴不得亚洲国家间打起“货币战争”来。中韩等亚洲国家之所以不采取跟随贬值策略,并非充大头,而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

既然跟随贬值策略不可取,但是也不能和不应放任日本政府人为地日元贬值政策。中韩等国应该通过双边和多边场合充分表达对日元过快贬值的担忧,通过与日本谈判或协商,要日本清醒认识到操纵日元贬值的不利后果,约束日本不负责任的汇率政策,防止日元进一步的大幅贬值。

如此,有人会问,虽然不能采取跟随日元贬值的策略,那是否可以像去年一样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呢?

去年全年,就开盘中间价来说,升值幅度仅为0.25%,即使按照盘中交易价,全年的最大波动幅度仅为1.15%,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这往往会被认为是紧盯住美元。

2005721日,汇改启动之日起,我国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果长期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紧盯住状态,会授人以“汇率操纵”的口实,也与我国政府当前提出的“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不相符。

据悉,今年320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合计101位议员再提议案,准备再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我国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一度将人民币紧盯住美元,直到2010619日重新启动汇改。当时是特殊时期,因此这一举措一开始得到了主要国家的默认,但是到了后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则逐步增加。从我国自身来说,也不得不谨慎选择时机予以退出。

以升值促转型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33%,中国的出口比重不降反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革开始以来,尽管也多次强调要实现经济集约增长、强调环境保护,但事实上一直实行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和牺牲环境取得的,被形象地概括为“三高一资”(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

从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种方式不仅越来越不经济,而且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支出法核算的GDP,最终消费占比由2000年时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而同期资本形成则由35.3%上升到48.3%。最近几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2002年至2008年,我国的投资乘数平均为1.51,而2009年至2012年,下降为0.902012年仅为0.73,即固定投资中多投出去的1元,仅能使GDP增加0.73元。

同时,在GDP中净出口所占比重则持续在2.0%以上,2005-2008年四年均在5.0%以上,最高的2007年达到了8.8%的历史最高点。过度依赖出口,则不仅招致我国成为国际上遭受“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成为欧美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借口。

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则直接对中国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发生作用,从而利于经济整体的转型。

2004年底时,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到很多来自其他部门的报告,谈论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利润率很低,以纺织品和服装行业为例,当时多数观点指出: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这些行业必然陷入困境,工人将大批失业。

2005721日,央行启动汇改并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1%。这些年以来的实际结果却是,这些行业非但没有陷入亏损和破产,出口增速反而加快,国际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多数企业通过实施产品升级,利率润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而且,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33%,但是此间,中国的出口并未受阻。另据统计和测算,2005年时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为7.26%,到去年则提到高11%左右。

不过整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仍然不高,附加价值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去年共同开发出了“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试图更加准确地评估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传统算法以各国海关统计的出入境数据作为统计基础,而新体系仅计算一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中的真实增加值部分。

按传统算法,2012年中国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8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按照新算法,我国某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贸易总量仅为美国的六成左右,美国仍为第一大贸易国。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压力和任务仍然很重,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则是可以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让人民币回归均衡汇率状态

一切在为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做准备

5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确定:“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

国际上有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国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与独立的货币政策,永远无法同时兼得。

在资本进出国门尚不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保持每一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的控制力,但央行也需要不断地印钞票购买涌入的大量外汇资金。

而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在于,汇率进入均衡状态,并放弃汇率的管制,让其充分的市场化。

试想,如果汇率存在明显的低估,则必然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汇率会在短时间被推高,而且往往会被推到高于均衡汇率的水平,即出现所谓“超涨”;如果汇率存在明显的高估,本国资本则担心汇率水平无法持续而大量流出,汇率也会在短时间被推低,而且往往被推到低于均衡汇率的水平,即出现所谓“超跌”。无论是超涨还是超跌,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市场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相对分化,即一半人看涨另一半人看跌,汇率能够相对稳定而不至于大涨或大跌,都希望在完成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前,本币汇率能够进入到均衡汇率水平。

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为了未来能够平稳地转变到浮动汇率阶段,当前有必要通过逐步升值的办法让人民币回归到均衡汇率状态。由于无法准确计算出均衡汇率值,官方往往采取试错法,有时会快速升值,然后维持相对稳定,看看是否达到均衡汇率水平,如果涨过了,也会向相反的方向调整,直到既无明显的升值压力也没有明显的贬值压力,即被认为进入到了均衡汇率状态。

日前,市场广为流传一份有央行背景的研究报告《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其中指出:制定并公布人民币可兑换的路线图、时间表,明确2015年末实现可兑换。

尽管外界质疑如此短时间内完成资本项目可对换困难重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提速,而汇率也必然要加速向均衡汇率状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