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何不一撤了之
朱大碌
有媒体说中投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
在楼继伟手上中投据说是勉强持平,保本不亏。
不过这一说法是有疑问的,没有经过审计,审一审恐怕还是有窟窿,要想还出1.55万亿人民币很难。
难在哪里?国企在国内可以官商勾结,呼风唤雨;跨出国界则成了“雾都孤儿”,两眼一抹黑,谁也不待见。保本不易,增值更难。
假设楼继伟接任者身手不凡,有本事与狼共舞赚个仨瓜俩枣,中投是否就没问题了呢?
并非如此。
我们必须把这笔钱投在国内能提供多少就业、产生多少效益,与投在国外做比较。
如果投在国内,2007年至今,根据乘数效应就业和效益至少要翻一番到两番,而投在国外则是两手空空,既无就业也无效益。
而且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有印钞机,根本不需要赚钱存钱保值增值(有什么增值能比过印钞机?),这是国与家的根本区别。
因此代表国家的政府根本就不需要办赚钱增值的企业,政府的角色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所以当初发行1.55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换2000亿美元交给中投到国外搞金融投机,本身就是一个违背市场规则的错误决定。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国企属于政府有形之手,只能做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也就是拾遗补缺,做公益事业。赚钱的事要让老百姓去做,让民间企业去做。
按照这样的分工,中投等赚钱的企业(包含所有公办金融、矿产、烟酒、房地产、制造业等盈利性企业),应全部划归全民持股会,与政府脱钩。由全民持股,向全民分红(也可提供中小学免费午餐等公益)。
作为政府有形之手的国企只需保留廉租房、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不赚钱又不可少的短板企业,为市场拾遗补缺。
前期的“改革”虽然打着市场化旗号,实际走的却是“自主牟利”与民争利的官商路线,完全违背市场规则,走了一条邪路。
今后的改革必须改邪归正,真正按市场规则理清两只手(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作用,该全民的归全民,该政府的归政府,两手都要硬。
附旧文:
特别国债“特别”质疑
朱大碌
发行1.55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美元,进行境外投资。这是在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特别”大动作。不仅数额特别大--1.55万亿,而且用途也很特别--购买美元境外投资。
如果不是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债主国;如果不是美国人老拿此说事,唠唠叨叨不断对中国“施压”,中国恐怕未必想起来搞这样一个“特别”的大动作。毕竟这是中国从未做过的。
敢于运用国债,特别是在“万亿”级的数量上运用国债,对中国应该是一件好事(所有崛起的发达国家都曾运用巨额国债)。但用来购买美元境外投资,却并非中国国债该用的地方。
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美元正在走弱,而人民币正在走强。以强势货币换取弱势货币,还想保值增值,岂非南辕北辙?
到美元的老家炒股票,近似于班门弄斧,保值增值难矣(人家随便都能玩死你)!
如果“值”都难保,其它什么“降低外汇储备”、“减少流动性过剩”等理由,更属牵强附会。
外汇的真相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本质上都是以货易货,货币不过是结算媒介。当两国之间的贸易一国出超,一国入超,出现了顺差和逆差的时候,出现顺差的国家就有了外汇结余,这实质上是逆差国给顺差国的一张“白条”(未能以相应的实物交换,先欠着)。
减少“白条”(外汇储备)的方法很其实简单,只要出超国少出口,入超国少进口,“账”就能很快摆平。
只有当入超国不愿少进口,出超国又不愿少出口的时候,才会出现“白条”长期摆不平的局面。
现在美中之间出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局面。
美国人虽然唠唠叨叨不断“施压”,但最容易做的“减少进口”他却不干。由此可见美国人的聪明之处,得了好处还卖乖,其实对逆差根本不在乎(白条换实物谁不愿意?)。
但中国如果不减少出口(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增加出口关税,增加国内工资福利,人民币升值等,都对减少低价出口有一定效用),而是想用其它方式,如用国债把外汇从民间转到政府口袋,就说是“降低外汇储备”,则谈不上是聪明之举,只能用聪明的反义词来形容。因为外汇只要还属于中国,只要还没有兑现实物,就算是存在美国的银行里,不还是属于中国的“白条”(外汇储备)吗?何来“降低、减少”之说呢?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名义上超过了日本,但实质却大不相同。因为日本的外资企业只占1%,而中国的外资企业超过30%,外资在外贸中的份额超过60%,可想而知中国的外汇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属于外国人的。这是与日本很大的不同。我们切不可以为海关的统计数字就是中国拥有的外汇数。
什么是“突出问题”
解决“流动性过剩”也是发行特别国债的一条理由,据说“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只是“突出”在某些人的“臆想”之中。
世界上货币发行量最大的美国都没有这样的“问题”,中国怎么会“突出”这样的问题呢?
“流动性过剩”、“央行对冲压力”、“外汇多少”等,在经济运行中充其量也就是伤风感冒之类的小问题(至今连标准都没有,随个人信口说)。
中国经济当前真正的“突出问题”,“心脏病”、“癌症”之类的大问题,则是内需和国内投资双重不足(大量人没事做,大量事没人做),结构失衡,本末倒置。老百姓该得的没得到,国家该投的没有投,该热的不热,该冷的发高烧。
如房地产热的是少数高价房,大量劳动大众需要的廉租房、平价房还冷得很;为外国人谋福利的投资已经过热(外贸超过国内产值的70%,外资超过外贸的60%),为中国劳动大众造福的投资还缺很多;卖资源、耗能源、损环境的末流产业太热,当前中国最需要的绿色产业(绿色能源、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真正“主流”产业(这些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经济学家不要搞错),投资都严重不足。这难道不是当今中国经济的现实吗?
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我们才能看清当前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黑煤窑”、“黑砖窑”、“黑奴工”、“血泪工厂”这样的“突出问题”。我们的视线切不可被“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转移!
国债应该投向哪里
中国需要使用国债,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更需要大量使用国债。
因为中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有太多需要做事的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结合起来呢(这是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理论)?
钱不是问题,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使用国债,还是财政赤字,还是打白条,还是以工代赈,都无所谓,只要有政府信用保证把事情做起来就行(当年德国一次大战战败之后就是以代币券解决了800万人的就业问题)。
现在通行的做法多是用国债,如美、日等国都有人均数万美元的国债(美国国债5万多亿美元,日本国债7万多亿美元,中国加上这次的1.55万亿国债也只有5万多亿人民币,相比之下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国债太少啦)。
国债基本不用考虑还的问题(债权人即是债务人,无人逼债,资金链不会断),所谓“还”可以发新债还旧债,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不必急功近利在赚钱上斤斤计较,可以用来做金钱不能衡量的最有价值的事。
如果把1.55万亿的国债投向国内的绿色产业(比如风力发电,目前中国不但远远落后于欧洲小国德国、丹麦、西班牙,甚至还大大落后于并不发达的印度),将能带动其它数万亿社会资金投入相关产业,将能创造数十万亿的“黄金产值”(不损耗资源破坏环境的绿色产值)和千百万人“黄金就业”(绿色长期稳定就业)。
这与买美元搞投机(本都难保,且不说腐败风险),结果将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