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担保融资模式概论
一、基本概念
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介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担保人提供担保,来提高被担保人的资信等级。另外,由于担保人是被担保人潜在的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因此,担保人有权对被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其经营管理活动。
二、主要特点
由于担保的介入,使得原本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发生的贷款关系变成了商业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担保的介入分散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了更高的保证,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变得通畅起来。
担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风险的防范和分散而非风险的转移。由于担保的介入分散了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却给担保业本身带来了高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首先取决于担保专业人员业务经验的积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即是与商业银行达成共识,共同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实行比例担保。这样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担保业务的发展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从微观功能来看,信用担保的介入只是便利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单个的担保还不具有全面调节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但从宏观功能来看,专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可以集中地、系统化、按照特定目的承担数倍于其资产的担保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和商品的流向和数量,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成为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之一。
三、实务运作
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申请机构担保。中小企业要选择可靠的信用担保机构,评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是否完备、有效
对担保机构而言,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等。一般而言,风险管理分析着重于担保机构的管理政策、技术、组织架构以及具体执行的有效性。
首先,,分析担保机构信用文化和业务增长。关键在于理解管理层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以及担保审查及批准的程序,努力了解信用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各部门的设置、职能及内在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探索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层的应对方法。对管理层信用管理文化的理解不仅要注重当前情景、当前领导的额表现,还要注重在其他情景下的表现。
其次,由于担保机构处于建设初期,资金尚不允许投资到证券等领域,因此,一般流动性风险不大。但不能排除在监管不力或制度不细致的情况下,担保机构可能将一部门资金运用于投资。应从其投资策略、技术、组织以及投资质量等几方面来分析可能遇到的流动性问题及其对代偿损失及时性的影响。
最后,担保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一套内控制度,防范由于工作失误、诈骗或其他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可能导致的损失。应考察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
(二)资本资源是否充足、确定
对高杆杆经营的担保机构而言,资本是其财务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保公司资本充足性的评价不仅要分析当前的担保组合,还要考虑其业务和战略的持续性,以判断今天的资本是否能在未来准确地发挥代偿损失的作用。
(三)再担保是否健全
再担保通过向担保业提供有价值的附加资本资源而在担保业务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再担保对担保机构的最终作用在于管理组合风险暴露和缓减资本损失。为了反映再担保的作用,应根据再担保折扣来调整担保余额,即净风险暴露来反映担保机构本身承担的风险量。另外,再担保折扣的程度还受再担保机构与担保机构风险组合的相关度、再担保机构的代偿意愿、担保机构向同一再担保机构转移较多风险时再担保机构不及时代偿的风险增大等因素影响。
对于担保机构来讲,用于代偿损失的资本资源的质量和充足性是其财务实力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对担保合同风险、损失弥补能力、担保组合质量以及各种形式资本资源等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管理战略是否现实、可靠
管理战略是一个过程,注重研究担保机构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组织,而不是目标本身。因此,管理层的经验、风险偏好、信息来源与可靠性、健全的决策流程等都将成为战略评价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