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与云管理
雷俊强
GE的技术人员已经宣布,可以在四年内实现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3D打印生产。随着计算机3D技术的成熟和材料技术的突破,未来的3D打印技术将真正颠覆制造业。
3D打印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加工将完成从材料分离技术向材料聚合技术的转变,工业企业制造工艺研究的重点将不再是材料的切削铣钻,而是偏向材料的合成技术。
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意味着现代企业传统经营理论的破产。现代企业奉为圣经且津津乐道的“规模效应”理论,也许就会被突破。而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3D打印制造时代,企业的固定成本将会普遍降低,规模不再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通道。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激光打印机的便捷,一台打印机可以为不同尺寸的纸张实现信息输出,轻松点击鼠标就可完成打印操作,不需要为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都配备不同的打印机。回忆起30年前铅字印刷的艰辛和笨拙,技术进步带来的体验真是判若云泥。
基于对“规模效应”理论的冲击,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现代制造业的加工模式带来颠覆性变革。在3D打印技术下,摆脱了规模效应桎梏的工业企业,可以实现真正的按需生产,现代制造业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产业链分工和流水线作业将不复存在。那么又是谁为3D打印技术无比强大的制造能力提供需求信息,完成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完美配套?
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大客户营销实现市场的定点的突破。对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大众产品,可以通过广告等媒介引导消费,营销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而在未来的3D打印时代,面对3D打印技术几乎无所不能的制造能力,传统基于“规模效应”的营销理论也会失效。市场需求的总量会被无限放大,因为“规模效应”而被抑制的个性需求将会被充分释放,市场中购买同一件完全相同产品的频率将会大大降低,共性产品的空间被压缩。面对供给和需求边界都迅速扩大的新市场,使用云管理平台会成为未来企业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21世纪的最初十年,IBM、微软、用友等企业纷纷投入资金,推进云计算技术的研究,期望在“云管理”的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未来的企业将逐渐完成对行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从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经营,转为一体化的大协作经营;未来的企业也将是平台式企业,其背后是3D打印技术无所不能的制造能力和分布于市场各个末梢的海量需求信息,这个平台可以完成从供给到需求的一站式服务。而被信息孤立和封闭的小企业,将难以生存。
就像我们对待19世纪工业电气化革命的态度,拒绝接受变革的企业会被最终淘汰。3D打印技术是传统企业的噩梦,也是创新企业的希望。3D打印将使传统企业失去成本优势,没有了成本优势,也没有创新的技术,难道真的要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国家竞争力是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3D打印技术带来的美好憧憬是全人类的福音,而中国却可能要独自抗击这场颠覆性变革的毁灭性冲击。传统的产业链分工模式,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准确定位,是中国近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帮助全球经济完成了制造环节的低成本转移。然而,顶着“世界工厂”光辉头衔的中国,也正在努力摆脱“代工基地”的尴尬局面。也有人危言耸听,随着新制造技术的兴起,制造业将重新回到美国等高技术国家,3D打印技术带来的颠覆变革,无疑会让我们面对的阵痛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