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做图书馆员让我感到人生饱满


 吴建中:做图书馆员让我感到人生饱满

2013312日《中国图书商报》

□采访人:夜雨(商报记者)■受访人: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馆长)

□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一提到“研究”大家都会觉得严肃和死板,但在很多读者看来,上图非常“萌”,如为读者提供年度阅读“对账单”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以及为读者寻找民国时期的结婚启示等贴心的服务。为什么上图总有这么多读者服务方面的创意?

1996年上海图书馆新馆开放时曾经吸引了业界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本世纪初起我们就在反思,硬件老本很快会吃完,下一步我们靠什么来吸引读者呢?因此,我们加大了内涵发展的力度,突出上图的独特优势,将图书馆与科技情报所合并形成的优势和成果化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我们突出转型和创新,通过中心图书馆体系的建设,将一般大众服务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努力将区县和街道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和质量带动起来,而总馆将致力于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一种信息增值服务,它不仅需要将知识含量体现在服务和产品之中,而且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支撑这一服务的员工队伍。上图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并通过诸如参考馆员等形式,在实践中、从岗位上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得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具备知识服务的能力。类似为读者寻找民国时期的结婚启示和年度阅读对账单等,我都是事后知道的,我们没有刻意去布置。这说明我们这些员工有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案例和成功的故事涌现。

□您在图书馆工作已经三十年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三十年来我感到最值得骄傲的是,社会对图书馆及图书馆这门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和同事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们不仅让图书馆改变了模样,而且努力让国内的图书馆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我们有很多服务或品牌在国内外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是这一职业让我感受到人生饱满、自信和温暖的滋味。

□您任上图馆长十余年,您认为上图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上图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服务的理念和形态上。图书馆是一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行业,要改变它很不容易,但这些年来,我们正在努力地改变它。比如,传统的服务以借阅为主体,而今天你走进图书馆,不仅可以借阅书刊,而且可以听讲座看展览、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在阅览室看书,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平板等数字设备获取信息;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而且可以与参考馆员或情报咨询专家沟通和交流,获取经过分析的各种研究咨询报告。我们今后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向知识服务体系的转型,更好地面向广大读者、研究群体以及决策机构,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如何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这是图书馆馆长在网络时代最头疼的事吗?

■这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今天,每一个图书馆管理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很多人都怀疑,有了网络,还要实体图书馆干什么。我在各种场合都要宣传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作用。现在欧美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图书馆不仅仅提供借阅服务,而且开展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活动。以前图书馆最重要的指标是借阅,现在则把公共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指标。上海在这方面是全国领先的,上图和区县街镇图书馆加起来,2011年公共图书馆提供了3.7万个读者活动,今后这方面的活动会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不仅是来看书,更多的是与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而图书馆恰恰是市民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佳场所。

□您从2006年就开博客了,每个月都要做记录、写随感,至今已经写了四五百篇,为什么愿意在网络上与读者分享您的思考?

■我年轻时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有了博客,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公开的日志,自由随意,又进退自如,同时也好逼着自己记录下人生的重要事件或所想所思。人有脆弱的一面,往往书读得越多越脆弱,越是渴望有交流和释放的空间,所以网络这样的空间最合适,既可以抒发出来,又可以与别人共享。今后我还会坚持下去,因为写博客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您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我最近在写有关“十诫”的文章,主题是节制型发展。现在社会上发生这么多问题,雾霾也好,拥堵也好,背后都是价值观的问题。我想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的前提下取得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我要探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

□您最近在读并会推荐的一本书是什么?

■我喜欢看书,每周起码要看一两本。有功利性阅读,但更多的是学习性阅读。最近在看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博大胸怀,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他老人家已经回答了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难题。

□从2011年开始,上图在主页上公开了经费开支,作为馆长,会有压力吗?

■我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是专业出身,搞专业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喜欢专业化运作,正因为我不精通财务,所以我就要求搞财务的同志按照专业规范运作,不另搞一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深入了解和管理,但重要的是一切都要按规范运行。

□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国外的公共图书馆相比,最缺什么?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总体上还处在量的发展阶段,或者说还历史欠账的阶段,再过几年,当公共图书馆达到符合都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最低配置以后,就会迎来一个质的发展期,即内涵的发展。今后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书的中心,而是信息的中心、知识的中心、交流的中心,这就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欠缺。

□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和国外的公共图书馆馆长相比,最缺什么?

■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这样问,在国内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最为突出,变化最为显著,这跟图书馆管理者的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差距的话,我认为,第一是知识背景的差距,相对来说,国外公共图书馆的馆长需要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而我们这里非本专业出身的馆长不少。第二是价值观的差距,我们这里官本位的意识太强,往往当了几年馆长以后就会调动,好像不升官就说明你没有能力;而国外讲职业追求,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不喜欢到政府部门去当官。第三是工作环境的差距,现在当图书馆领导,行政上花的精力太多,我很羡慕国外的馆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专业工作。但我深信这一切都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