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时代的财资策略


  通胀猛如虎。货币流动性过剩必然引发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从而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胀之加剧,不仅挤压个体衣食住行的质量,更吞噬着企业的利润,乃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我们必须承认,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我国经济,在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的状况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通胀合理性。但渡过2003—2006年CPI年均2.1%的温和通胀期后,我们正进入一个急剧加速的通胀时代。

  2007年至今,剔除2009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0.7%短暂通缩外,我国CPI已达到年均5%的高位。而进入2011年,在经过第一季度5%的增幅后,CPI仍没有任何减缓的迹象,4月、5月CPI更相继进入5.3%和5.5%的高位。当然,与CPI相比,另一个更能具体反应企业压力的指标PPI亦不甘落后:今年一季度PPI达到7.1%,4月、5月虽略有缓和,但PPI仍处于6.8%的高位。

  作为通胀时代的属性,各类要素(能源、原材料、人力等)价格的大幅上升,有形地增添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而政府针对通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在扭曲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同时,又无形地加大了企业对经济形势判断的难度。

  身处成本上升和调控频出的通胀时代,作为应该具备动态财资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我们应该使用何种财资策略?以便能够抵抗通胀的冲击,从而应势而变、顺势而生。

  成本对冲转型

  CPI大幅上升,尤其是PPI>CPI增幅的情况下,企业运营的成本压力可谓与日俱增。如何对成本进行约束,显得至关重要。实际上,我们除了通过人力资源更为合理的绩效考核约束外,还可以从财资角度进行成本对冲。

  1、  多囤少产

  政府为控制通胀预期,往往采取措施对各种商品进行“限价”,而原材料短期内却不会因此价格大幅回落(PPI>CPI即是明证),这对于以加工制造为特征的我国经济,显得尤为明显。在这种短期不可能发生结构性改变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原材料的储备,同时减少商品的生产,可以对通胀起到一定程度的对冲作用。

  2、  期货套期

  对于通胀时代而言,现货原材料的价格一般会水涨船高。对于企业来说,其远期原材料的预期价格可能会大幅上升。但对于价格波动剧烈的大宗商品而言,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CPI连续高企,大宗商品的远期定价可能已经预支;另一方面,既然大宗商品的远期定价已经预支,那么未来仍可能存在一个较大的涨跌空间。而如何对此风险进行规避,则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在通胀时代,对于我国数量较少的原材料生产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一定数量具体大宗商品的期货合约,以对冲未来原材料价格下跌的风险;而对于数量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来说,则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入一定数量具体大宗商品的期货合约,以对冲未来原材料持续上涨的风险。

  3、  本币结算

  货币政策对控制通胀预期的显着作用,除了加息和增加存款准备金之外,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手段就是本币升值。以2007年至今的通胀周期而言,CPI年均增幅达5%,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亦从7.8:1升至6.5:1。而在本币逐渐升值的通胀时代,以出口贸易而言,从订单交割到结算的寥寥数日,本币可能就会有较大幅度的升值。此时,如以外汇结算(一般以美元计)就会产生一定的损失,而如以本币结算即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而对于一些暂不具备本币境外结算资格的企业而言,亦可通过外汇期货或期权进行汇率风险的对冲。

  购销资金调节

  在通胀时代,企业的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会因货币本身的贬值,其购买力遭受损失。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CPI大幅上升的过程中,其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的帐期结构和支付手段的不同,企业的损益亦会不同。

  1、帐期结构

  对通胀时代而言,应收帐款的回收延迟,不仅意味着企业已经承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而且因政府调控通胀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致使企业普遍性的资金紧张,从而加大应收帐款产生坏帐的风险。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应一方面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适当减少应收帐款的比例(可因此减少部分市场);另一方面可适当延迟应付帐款的支出,加大应付帐款的比例(以不损害企业信用为底线)。

  2、支付手段

  在通胀时代,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的支付,采取不同的支付手段,企业会相应获得不同的损益。一般而言,企业的应收帐款以现金方式,而不是以票据方式收回,对企业规避货币贬值有增益;相应的,企业的应付帐款则尽量以票据方式,而不是以现金方式支付,对企业有增益。

  3、  现金管理

  在CPI高速上升之时,企业对购销资金的调节,除了缓减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现金储备,以对冲紧缩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所以,通胀时代的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中,与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相比,现金流量表尤为重要。“现金为王”的意识,应比一般时期更为强化。

  投融资结构优化

  通胀时代的来临,给企业的投融资带来困境:一方面,企业如果不进行投资,则伴随通胀的持续,资金将相对贬值;另一方面,企业如果需要融资,则伴随通胀的持续,利率会相应提升,融资成本相对增加。那么,身处CPI持续上升的当下,企业该如何对投融资结构进行优化。

  1、  评估调整

  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价格的变化,直接对投融资收益的评估造成影响。其一,通胀推动利率上升,则必然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所以对投资预期收益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预期通胀率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其二,通胀持续会对企业的资产和债务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资产和债务的实际价值发生改变。所以,对身处通胀时代的企业投融资活动,必须进行成本收益评估的调整。

  2、投资结构

  因通胀持续加剧,原材料成本的占比则相对加大,所以企业的投资应偏重于原材料的储备(上游产业)。而通胀所可能引发的本币升值(外币相对贬值),所以企业的投资可以相对侧重于国外,以相对溢价的本币进口或投资海外市场的设备或资产。而对于暂无实体投资需求的企业而言,亦可通过锁定一定数量的石油、黄金等具有货币属性的实物或期货合约,进行金融投资以对冲通胀风险。

  3、融资结构

  身处通胀时代的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可能均面对利率增加、以及货币供给紧缩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融资,一般而言宜长不宜短、宜多不宜少。而相对于信贷融资成本的逐渐攀升,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多股权融资、少债务融资。

  毫无疑问,对于身处通胀时代的企业而言,其所面临的原材料、人力和资金成本的大幅上涨,必然会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困境。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大幅亏损、现金流断裂的惨状。但是如果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财资策略,我们完全有可能规避或减少通胀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从而为企业的长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