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速回落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思考今后1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而城镇化再度被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或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个别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城镇化是让中国经济未来20年年均潜在增长率达到8%的主要理由。而在10年之前,大家公认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却有三大动力:世界工厂、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因此,需要从量化分析、国别经济发展比较等角度来客观评价城镇化的功效。
从农村看城市:中国或已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目前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为51%,这是按常住人口概念计算的,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如果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这两个数据都预示着中国城镇化之路还可以至少延续20年(即城镇化率达到70%)。但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城镇化水平,去农村调研看看中国的“农村化率”,会发现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已经非常少了,而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如果农村化率很低,是否意味着城镇化率较高呢?
笔者发现官方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被大大高估了。如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2.66亿,扣除城镇从事第一产业的360万人之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约为2.62亿。但这2.62亿农村劳动力中,究竟有多少是全职从事农业劳动,又有多少是兼职从事农业劳动,官方并没有作出说明。但从农民纯收入的构成看,有接近40%的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可见有很多被纳入“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的,实际上主要是从事非农职业,而这部分人的数量约有8000万。笔者最后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农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只有1.6亿左右,比官方数据少一个亿,而未来农村可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大约只有4000-6000万。这意味着,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就大致结束了,目前中国或许已经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这个结论可以找出各种佐证: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降至10%左右,尽管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大幅提升;2、民工荒现象的持续出现,学者对刘易斯拐点的讨论;3、城乡之间超过3倍的收入差,决定了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没有理由继续从事农业劳动;而城镇从事环卫、园林等行业的低收入劳动者的老龄化现象,也证明了农村老年劳动人口也已经向城镇转移。4、中国农民平均年龄快速上升,目前应该在50岁以上,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人口的年龄日益靠近。
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了。这也意味着,我们所憧憬的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城镇化因素,其动力已比较有限。
从农村看城市:中国或已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comment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