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经,铸梦立新功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心得体会

频繁造访中国的灰霾天气,加剧了中国人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渴望。党的十大报告顺应民心、得民意,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们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合称为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五位一体总布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布局。美丽中国,朗朗上口,它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深思熟虑的共识,进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精彩、最华丽的生态乐章。

对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少年时代流传着充满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神的传奇故事;青年时代演绎着多拉快跑跨越式发展、“GDP第一”的英雄故事;进入21世纪,迎来了我们的中年时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人定胜天,到跨越式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再到建设美丽中国,直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中国发展观的历史进步、世纪巨变。面对这等进步与巨变,作为林业人,我感到无比欢欣鼓舞,无限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突出五个紧紧围绕。其中,一个紧紧围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人多树少”是最大国情,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最大国策。对林业工作者来说,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就是要着力念好三字经,即突出一个美字,美字当头,紧紧围绕实现美丽中国梦做文章;立足一个绿字,绿字为本,扩张绿色版图,升级绿色版本;狠抓一个改字,改字力行,建立起富有创新活力、持久动力的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

美字经:美字当头,让美丽中国梦的旗帜高高飘扬。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生态篇章,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追寻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美丽中国。在美丽中国旗帜下,要经济发展,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灰霾色的发展,而是绿色的发展、循环的发展、低碳的发展。要增加GDP,但不要带霾的GDP,不要灰色的GDP,而是要绿色的GDP,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GDP。高举建设美丽中国大旗,就是要用机制体制创新,动员、凝聚、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林业生态建设力量。高举建设美丽中国大旗,就是要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与植绿造景、美化祖国”并重,推动林业工作大转型、大提升。就是要突出山川大地披绿,加快荒山荒地造林,让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要突出城乡居民身边增绿,创建森林城市、园林乡镇、绿色村庄、绿色矿区,推窗见绿、开门见景,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要突出发展自然之美,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成为自然的精华、美丽的地标和城乡居民向往的美丽胜地;要突出营造流动的树景观,让公路线、铁路线变成绿树成荫的风景线,使历史文化圣地成为树风景一展风采的观景之地。由绿到美,由富到美,绿而美,富而美,美而绿,美而富,美丽中国梦渐入佳境。

绿字经:绿字为本,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

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广大区域。海洋的蔚蓝色成为地球的主色调。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工业制造业科技突飞猛进,穿越海洋的国际贸易加速发展,载着各种工业制造业货物的船只,密集行驶在通往各大洲的航道上,人类文明进入海洋时代,这即是蓝色文明时代。在蓝色文明之前,人类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时代。人们在森林、草原上开辟出耕地,种植庄稼,饲养牛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展开有限经济往来,载着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马帮、驼队,熙熙攘攘,星夜兼程,饱受艰辛,行驶在崎岖而坎坷的商贸线路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便是此间最繁忙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追及更远以前,当人类文明还只是露出一线曙光的时候,地球的陆地广披绿色,森林密布。现在,我们看到地球,在陆地表面,依然以绿为主,但陆地绿色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当初。以前的文明,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黄色文明还是蓝色文明,无不以森林减少、绿色退却为根本代价,这等于是令地球绿色版本不断降级的文明演进,或者是“去绿色”的文明。地球陆地表面森林大面积减少,绿色大幅度退却,人类文明深陷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也可以称之为绿色危机。走出绿色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让文明走进绿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扩大绿色面积,提高绿色质量,升级绿色版本。以树木为基本元素的森林植被,是地球陆地表面最耀眼绿色标志。在人多树少的中国,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建设大有可为。要坚持以绿为本,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升级森林版本,夯实美丽中国梦的绿色之基、生态之基。在地球卫星成像图上我们看到,地球陆地表面的绿色区域,有些区域为深绿色,有些区域为浅绿色,有些区域呈现绿色与黄色过度特征,有些区域则是绿色与黄色相间。可以这样说,深绿色区域是至今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区域,也是陆地生态核心区,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堡垒。对这一区域,必须设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最严格最有力的保护措施。浅绿色区域是森林生态系统遭受轻度破坏区域,抑或是幼林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比较重要的生态区域,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生态修复的区域。对这一区域,必须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字号工程,促进其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呈现绿色与黄色过度特征的区域是绿色与黄色较量的边缘地带,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区域。对这一区域,必须实行退耕还林等字号工程,恢复与重建森林,让绿色覆盖黄色。绿色与黄色相间的区域是生态脆弱区域,也是生态修复极为困难的区域。必须采取人工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源风沙治理等字号工程,进行集中治理,加快恢复进程。

改字经:改字力行,让改革成为绿色版本升级的推进器

升级绿色版本,实现美丽中国梦,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让思想到位;需要加快科技进步,让技术到位;需要加大财力支持,让资金到位。但制度是一个大笼子,如果制度不到位,思想、技术、资金难以到位。将制度设计到位、落实到位,困扰林业生态建设的若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这些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再次明确了以树为基础的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使命。林业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着力以下八个方面,积极参与,主动推进林业生态制度建设。

首先,主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建设。要依法确定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划清国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家庭行使承包权等权益边界。解决好国家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管理人权益不清、权责不清的问题,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人和管理人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要认真研究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的所有权、资产产权和确权登记等问题,完善用途管制措施。

其次,主动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守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底线,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不可触及的高压线。国家林业局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要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管制措施、管理办法等途径,把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到图班、地块,建造生态安全新局面。

第三,主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建立国家公园,是当今世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模式。建立国家公园,可以有效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能力,更好保护自然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国家公园体制内,包括国家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考古遗址公园、海洋公园等。其中,林业管理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这些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依托,也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基础。要抓紧研究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之路。

第四,主动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就是能够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手段,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增加生态建设投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以有效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建构多元化补偿方式和动态化补偿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支持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此相适应,需要抓紧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问题,如何设计和开征林业有关资源税问题,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差别化补偿问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问题,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问题,以及森林碳汇交易问题等。

第五,主动推进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建设。国有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40%。国有林分两大块,各占半壁江山:一块是国有林场,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另一块是国有林区,产权在中央政府,管理权和监管权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使用权在地方政府,应厘清三者关系。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起既有利于扩大森林版图,提升森林质量,又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权责利相统一的国有林区发展新体制。

第六,主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建设。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0%。全国1亿多家庭拥有林权证,户均森林资产约10万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建设,关键在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林权可抵押、可担保、可流转,实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要健全财政金融、森林保险、林权交易等政策,积极发展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推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第七,主动推进生态修复制度建设。中国是全球生态最脆弱国家之一,生态修复的任务极其繁重。必须加强生态修复制度建设,提供生态修复的行动准则。要从规划制定、法律法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研究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制度保障。《决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这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新起点,要抓紧研究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举措,力争取得更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果。

第八,主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设。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要强化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行政体制建设,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行政体制建设。抓紧建立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研究制定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办法,科学鉴定生态损害范围、程度及价值。探索编制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真正达成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念好三字经,即美字经、绿字经和改字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极为复杂、极为艰巨的制度创新,其中有不少是值得国内外生态政策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做好思想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和人才准备,在演绎美丽中国梦的华美生态乐章中,顺应大势,不辱使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