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实现突破 期盼能真正落到实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11月份最重大的事情,自然是本期重点关注的话题。为及时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给读者送上多角度的解读分析文章,我们推迟了本期出版时间,也给读者的阅读习惯带来影响,在此深表歉意。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主题都与改革有关,今年的三中全会依然如此。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就会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明确预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信心。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就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而且,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迎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还是靠改革,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今年的全会定调为全面深化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集思广益之后做出的重大决定。这次改革涉及面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很多超出此前很多人的预料,充分显示了党坚持改革、与时俱进的决心和智慧。
从全会决定内容看,不少专家专门研究,认为亮点不少。本刊观察家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表述是第一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它不仅高度概括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且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意义重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依托和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将从过去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政府管理、管控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交互协同共治转变,变人治为法治,并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社会共识,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法治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求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准确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并充分发挥各自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协同共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福祉。这一提法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十分丰富,是中国实现全面转型、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开始和重要标志。
李利军认为,这一表述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规则的现代化。他提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更加重视对人的教育。要实施公民教育国家战略,强化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感、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切实提高全民素质,努力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力量。
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政府要减少命令、强制等单向管理方式的运用,更多地选择间接、协商、合作的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地运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方式民主化,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行政机关的运行程序,以更加有效地参与行政过程。他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实现良好治理,关键是要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规律、有效管用的法律体系,并保证这些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本次全会决定的又一大亮点。由“基础性”到“决定性”的转变,不但回应了社会的呼声和诉求,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且其决心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胡家勇说,这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到,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他说,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误配”。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所有者、企业、消费者等)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等价交换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然,全会决定还有不少亮点,比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确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领会,并期盼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中国全面转型和全面现代化早日实现。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11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