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背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的改变


       从早几年下半年开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陆续出现民工荒,特别是号称全球制造业重镇的—东莞,此种现象更甚,许多工厂的生产力一直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曾在外来工中广泛传播的“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神话被打破。尽管在前几年,广东政府部门为解决这一生产力紧缺的现状,出台了多项的政策措施,如取消了“春节后一个月内不得招收民工”的禁令;调整提高了最低的工资标准,但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促使民工到广东的升温。
  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原因是打工者的生存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的用工制度不完善。外部因素有长三角人力资源需求的增长,促使一部分民工向长三角转移;政府取消农业赋税,农副产品的价格提升,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操农业。、曾在广东打工者因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与技术,返乡自主创业。
  外部的因素属于大环境造成的,我们无法改变。但在内部原因上,我们应当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恶劣
  在珠三角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不理想。通常是通风系统不是很理想的车间,聚齐着一排排的生产工人。繁重的工作,恶劣的环境,常使其身心疲惫。
  在生活环境上,吃得是大锅饭难以下咽的饭菜。业余生活的枯燥,也使打工者的心倍感空寂无聊。这样的一个环境,给外来人员在心理造成一个极大的困扰,也缺少一种归属感。
  缺乏对广东的认同感
  语言的隔阂,使许多外地人难以认同这座城市。相信到过广东的人,对本地人称呼外地人为“捞仔”“捞妹”并不陌生。尽管本地人会说,这一称呼不存在着语言的歧视。但作为外地人,这一声称呼一方面道尽了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人的辛酸,另一方面也反映外地人寄人篱下的处境。曾经的“暂住”制度,让许多外地人产生了诚恐诚惶的恐惧心理。在许多工厂,一直出现着本地人与外地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外地人与本地人常出现“话难讲”、“事难做”、“脸难看”的现象。所以,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外地人陌生地看着与工作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收入的低下
  虽然广东因为改革开放,而变成一块富饶之地。但人的价值得到最高的体现只是本地人或者一部分的外来精英人物身上。作为大部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外来者来说,其一年辛勤的付出,得到的收入并不多,一个月的工资扣除生活费、房租费等一些基本费用之后,一般是所无几。笔者曾服务于一个工厂,一线普通的工人月薪是510元,加班虽有加班费,但不多。有人曾算过一笔账,普通工人领取的薪水,扣除一些必需的费用,一年下来,也只有二仟多元。这样一个收入水平,想维持一个家庭实在是困难。
  政策法规的执行与监管不力
  虽然针对外来工有《劳动法》等相关法规的保障。但在珠三角一些工厂,《劳动法》形同虚设,外来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些必需的生活与人身保障。至于任意延长工时,在珠三角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是经常的事。劳动法规定每月的加班工时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但在一些企业,每个月只放二天假,每天加班最起码二个小时,这样一个月下来,平均每个月比规定多出几十个小时,并且加班费也不是按规定为基本工资的1.5倍。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源于企业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