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评那些会说英文的名人


 

 

  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世界迫切需要一种语言来进行更加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而这种语言,首推的无疑就是英语。如今在学校,很多学生们对英语这门功课依然感觉头疼。其实,在生活中,亦有不少名人因英语而发生了有趣的事情。
  

    蒋介石痛失反攻机会
  1958年,台海危机之时,美国务卿杜勒斯访台与蒋进行会谈,事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恢复中国大陆人民之自由乃“中华民国政府(之)神圣使命……,而达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
  “而非凭借武力”是蒋介石亲拟的原文,在翻译中译成了not the use of force(不使用武力),not rely on force有出入。蒋介石认为是担任翻译的叶公超欺骗了他,以至于无法实行1963年的反攻大陆计划(因美方根据共同声明强烈反对)。
  蒋介石在1963年3月15日,对此事进行反省,写道:“不懂英文,不识外语,以遗终身之恨,而受无穷之欺……以许多重大事皆误在不学英文,而为译者所误与所欺也。”蒋介石的这最后一句话所指的正是是叶公超,其成了蒋介石口中的“卖国汉奸”,幽禁在台多年。
  

    辜鸿铭之英文备受推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英文真正好的只有三个半人。在这三个半人中排名第一的是辜鸿铭,其余是伍朝枢(1923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外交总长)、陈友仁(1927年担任武汉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至于那半个可能是孙中山自己。
  民国以后,北大校长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的办学政策,辜鸿铭被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主讲英诗、翻译和拉丁文,选修其课的学生包括五四运动健将罗家伦等人。辜老先生喜欢从“千字文”中取材教学生们翻,甚是令学生苦恼,因为此等古文连中文的意义他们都未必能完全掌握,如何能译出像样的英文呢?因此,学生经常被辜鸿铭骂作WPT之流(王八蛋的意思)。
  辜鸿铭不是光骂中国学生,对洋人也照骂不误,尤其是在上海滩的那些洋人。他嘲讽西方民主是cad democracy(没有君子之风的民主),基督徒是sneak christians(狡猾、骗成性的基督徒)。
  英文大师林语堂对辜鸿铭的英文推崇备至,常说最佩服其译的《中庸》。林语堂的《吾土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上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是那个年代唯一以英文写作扬名国际的中国人。林先生如此推崇辜鸿铭,可见其英文的境界。不过辜的文风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在今天看来就是古老而过时(archaic)的了。
  

    林语堂演讲有乡音
  一般而言,英文只要肯下工夫,就有可能与受过良好教育的英美人士媲美,但是说英文完全没有口音(accent),要像英美人士一样,却非易事,除非从小生长在国外。比如,著名外交家蒋廷黻,虽然中学就在美国念书,但终其一生说的英文都有浓重湖南口音。
  唯一不带口音而且用字典雅的或许非叶公超先生所属。当年,叶公超从驻美大使任内被召返台湾幽禁的时候,透过他的老朋友梁实秋的关系,给学生做了一场英文演讲,其演说动听悦耳、措词优美,连在座的美国老师也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林语堂先生从美国回台湾访问,在台北中山堂用英文做过一场演讲。有位美国老师,因读过他的英文著作,对其非常崇拜,特地去听其英文演讲。但结束后,失望之情却溢于言表,并说“His English writings are so good, but his speechis not so good.”林语堂是福建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也去过哈佛深造,可还是乡音未改,以致影响了他英文演说的效果。
  

    严家淦英文表达极尽标准
  国人说英文,要说完全没有口音,的确是不可能,但是能够做到极致的也并非没有人选,台湾前总统严家淦就是其一。他没有留过学,同样只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而已,但英文却比那些留美博士强的多。
  1970年至1971 年间的一个月内,严家淦两度赴美,代表蒋介石总统参加杜鲁门和约翰逊总统的丧礼,事后顺道访问芝加哥、波士顿等地,与当地的美国政界人士及华裔学者进行座谈。在大多数场合,严家淦都以英语交谈或即席发表演说,极显流畅自然。
  尤其是在那场与《芝加哥论坛报》总主笔的对谈中,严家淦使用英语对答如流,而且临场应变十分敏捷。此外他在波士顿与华裔学者座谈,对美国管理学所展现的知识,更是让学者们赞不绝口。
  严家淦或许有语言天分,再加上他的用功,才会在英语方面表现得如此杰出。台湾现总统马英九的英语也算可圈可点,只是受限于台湾的国际环境,没有多少走出去的机会,缺少了与世界大国领袖们互动的机会。而在国际场合代表马英九的前副总统连战,则足以在英文表达方面,为台湾发声加分,其即席表达能力远胜于念稿。
  

    应当说,这些名人在英语的运用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要么是战略上的,要么是文化上的,要么是国际交流上的。但是作为普通的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想在以后多一条出路,学习好英语十分必要;而在国家层面,要想与国际社会接轨,在英文普及和教育上必须急起直追,不能只侧重文学,而忽视了语言,如此才能培养出能披挂上阵的英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