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激烈


 

 

  在中国,喝咖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潮流的代名词和新兴生活方式的象征。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但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各大国外品牌咖啡馆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咖啡市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咖啡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人均年消费量以3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世界咖啡消费年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相当于日本的世界咖啡消费大国。因此,看清其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对各大咖啡巨大抢滩中国市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过去五年内,中国咖啡馆的数量几乎实现了翻番。2007年,中国大约有15898家咖啡馆,到2012年便增加至31783家。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约为700亿人民币,而全世界咖啡消费市场为12万亿人民币,其消费市场十分广阔。
  咖啡馆的数量和消费的增加有赖于去咖啡馆在中国正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根据城市消费调查的结果,超过十分之一受访者过去一年内至少去过一次咖啡馆,近一半的人去过两次、三次或更多,更有五分之一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内至少去过5次咖啡馆,而仅有5%的人称没有在任意一家咖啡馆消费过任何产品。
  习惯的改变必定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在这种商机诱惑之下,谁抓得了先机,就会赢得钵满盆满。于是,各大国外品牌咖啡公司集体向中国咖啡市场砸钱圈地,战火逐渐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在中国最成功的西方品牌莫过于美国的星巴克,其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每一条主要街道上都设有连锁店,目前大约拥有700家门店,计划到2015年达到1500家,中国大陆将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英国的COSTA更是要迎头而上,声称“干不掉星巴克就回家”,其已在中国多个城市开了200家门店,计划在2018年达到2500家门店。
  而来自香港的太平洋咖啡目前在内地门店达到100家,宣布逐渐辐射二线城市,来自台湾的上岛系列咖啡也以其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门店快速发展至3000家。此外还有日本的罗多伦、德国的沏宝 、美国的戴奇、加拿大的第二杯、日本的真锅咖啡等,也都在竞相争夺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
  在速溶咖啡方面,食品集团雀巢在中国的销量已占到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二。虽然从全球咖啡的消费结构来看,将由过去偏好饮用速溶咖啡逐步转向消费现磨咖啡。但世界速溶咖啡消费大户都是传统上的饮茶大户,比如日本和英国,而中国更堪是茶叶大国,其消费市场前景显而易见。
  然而,虽然单杯咖啡的利润较高,但这些咖啡店要想在短时间赚钱也并非易事。单杯现磨咖啡的咖啡豆的成本虽不到2元钱,而且目前中国现磨咖啡的均价比海外成熟市场高出2倍—2.5倍,但牛奶等辅料的价格并不便宜、租金和人力成本也越来越贵,与欧美地区咖啡店平均每天卖出咖啡达500杯—600杯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的情况相比,中国的大部分咖啡店都在100杯以下,因此单店咖啡消费量是相当低的,盈利就更不必说了。
  与之同时,近年间新兴的私人小众咖啡店也广受关注,他们的目标人群并不是那些希望快速消费的人,而独特的环境氛围比价格和品牌更受中国消费者的关心。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影响中国消费者选择咖啡馆的因素中,食物因素占比28%,饮料质量为22%,环境和氛围为15%,价格、品牌名称仅各自占比7%。
  换言之,中国人去星巴克,图的是气氛,而非咖啡,因为咖啡本身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口味,他们在喝咖啡的时候,不是在喝咖啡,而是在喝一种由水、奶粉、糖调成的糖水。了解到这些,就能解释为什么星巴克、雀巢能够说服中国人购买一种不合他们口味的饮品了。
  简单来说,黑咖啡在中国谈不上流行,咖啡饮料才是受欢迎的。星巴克就对其产品进行了改良,以便来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在星巴克,纯咖啡卖得很少,许多顾客偏爱奶昔类饮料、茶、果汁、以及一些改良过的饮品,比如绿茶味拿铁。
  而且人们来到星巴克等咖啡馆是为了在店内停留,而非买咖啡带走。星巴克亦鼓励顾客在店里呆着、使用店里的免费WiFi,把星巴克当做从前的茶馆,在这里社交、谈生意。雀巢也在改变其在中国销售的咖啡配方,淡化咖啡的味道,使之变得更像巧克力牛奶。
  从外在时尚流行观的影响,到内在对咖啡品质要求的提高,这些是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出现变化。认清这些因素与变化,各大咖啡店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找到不错的竞争方向、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真正在中国咖啡市场立住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