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举凡产品,若要获取价值,无不需要完成向商品的“惊险一跃”,新能源汽车亦是如此。不能从束之高阁的“高富帅”化为寻常人家的生活品,就几乎失去意义。
从这个角度考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一份与日俱增的存在价值清晰凸显。如果说每一项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自主创新,都在放大中国汽车工业于世界舞台发言时的声音,则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下线上路,每一座充换电设施的建成使用,都在为中国汽车下一轮发力埋下重要伏笔。
百年机遇不容有失
“中国能不能造出车”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已被划上句号。可是“中国能不能造出好车”,直到现在依旧保留着问号。面对今日约2000万辆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说这块“蛋糕”做得越快越大,外国车企得利就越多,本土企业生存压力就越大。
“传统燃油车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汽车巨头手中,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现在远不如合资品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感慨。
但随后他话锋一转,“看看我们的通信行业,当年装电话还要收初装费,现在却处在国际领先地位。原因就在于抓住了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时的机遇窗口期。汽车工业的电动化‘换代’也是如此。这样的翻身机会可能一百年才有一次。”
对于这一点,处于引领地位的外国车企看得更加清楚。尽管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不尽人意,一些汽车巨头的市场策略时有调整,但都从未停止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步伐。种种信息显示,国外一大批平台化、产业化程度极高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在2015年前后陆续投放。
机遇的窗口,可遇不可求。错过一程的中国汽车若要完成这次飞跃,除了加强科技研发,最关键的一环便在于产业化。那么,新能源汽车如何从实验室和车间,驶上车水马龙的现实道路?以“十城千辆”为代表的示范推广,可谓最有力、最富创造性的回答。
2009年初,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共同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批复了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地区),并在上海、长春、深圳等6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结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2012年9月,四部门又印发了《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在示范推广的基础上,选择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性能稳定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产品,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推广,推广目标为3000—5000辆。通过公开招标,共有17家企业的69个型号产品列入推广补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