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处的时代寻求真相


  在网络时代,虚假的东西越来越难以持久。近日就有网媒报道,一些民间人士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提出质疑,指出许多内容不符事实。如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那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又如邱少云的故事,从医学常识判断,他不可能在烈火中坚持半小时,唯一的解释是,他当时很快就牺牲了。此外,在课文《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结果这段话却遭到删除。这些课文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

  波兰哲学家柯拉克夫斯基曾经指出,二十世纪的人文困境就是,现代人常常需要在价值与事实之间做出两难选择。这些被编造或被删改的中小学课文,要么是出于政治需要,要么是出于道德要求,都是为了某种价值而改变了事实。就“实事求是”的古训而言,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它毕竟是虚假的东西。这些违背事实的内容反映了现行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教材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东西,教育者居高临下,总想将一种固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而不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判断能力。

  由于事实依附价值而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改变“事实”,让“价值”长存。但实际上,主流价值却恰恰是经常改变的。正如英国作家奥维尔所说,很早以前,一个人可以从生到死保持同一的主流信念,他的感情不会受到困扰。但在当代社会,虽然主流观念自身不容置疑,却又时常修改,人们在感情上就必须突然改变。比如过去一直宣传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在需要靠传统文化来提升自信力了,于是整个历史仿佛又突然都变成了升平盛世,电视剧里终日讴歌的都是君王圣明。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教育注定会失败。每个孩子最初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去认识世界的,他会认真地相信课堂上听到的一切,但有一天他会长大,会知道真相。价值会改变,而事实却会长存。如果这是一个较真的人,他会感到受骗,产生愤怒乃至虚无的情绪;如果是世故的人,他会付之一笑,然后照样去骗孩子。不管哪种情况,这样的教育最终都不会起到作用,要么孩子接受的是不真实的东西,要么他压根就不相信这些,唯一的作用是人性被扭曲了,因为他会得出结论: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信的。今天那些在台上慷慨激昂反腐,在台下肆无忌惮贪腐的官员,也许就经历过这样一个“看穿”的过程。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谎言中长大的,从小接受的都是愚昧教育。如今新的一代成长起来,他们最大的道德困扰,仍然是面对现实与言说之间的巨大反差,不知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该相信那些书上的谎言?因为少数想要说出真相的人,往往会付出代价,其命运都不会太好。大多数人则习以为常,不想费神去纠正事实,给自己找麻烦。其结果是,整个民族越来越不善于独立思考,听任谎言盛行,而无动于衷。

  在今天的中国,说假话已不再是道德上的一个严重瑕疵。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假面舞会,每个人都学会了表演。我们真实的一面,只会面对亲人朋友。许多人其实什么都不信,却要装做相信的样子。好在现在只要你装作相信就行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随大流说假话,这是最有利的选择。一个社会在道德上如此玩世不恭,靠谎言过日子,必然会形成普遍的道德虚伪主义。几年前,媒体曾大力讨论社会“诚信”问题,但最终却毫无结果,反而是更加没有诚信了。因为在根子上,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就是有问题的。

  这些民间的质疑者大概许多是80后人,说明寻求真相是人之为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就像基因一样,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得维持谎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正如一位伟大作家所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每件事情上都坚持寻求真相,这个社会的道德复兴就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