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农业园区促农业发展


  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园区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农业装备技术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区域,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信息为导向、以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根本,具有、兼有或集高效种养、加工配销、示范推广、研发孵化、积聚扩散、科普培训、信息交流及休闲观光功能于一身的试验示范园区。

  一、农业园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业园区自1993年开始,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程。大体分为起步、发展和升级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3~2003):农业园区起步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数量急剧增加,各类型园区不断涌现。1993年云南创立生态农业园区,1994年北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立中以示范农场,同年上海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1997年成立杨凌国家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之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各省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陆续建成,各类农业园区大量涌现。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一大批乡镇和县(区、市)一级的中小型农业园区。

  (二)发展阶段(2004~2007):2004年2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农业园区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农业园区不断涌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任务,这一阶段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战场,显著特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三)升级阶段(2008~):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升级阶段。《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是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而要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就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农业部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二、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规模以上的数量在5000家以上。农业园区在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随着国家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各地农业园区应声设立,有的城市甚至建立了一两百家农业园区,在发展模式、产业规划和招商方向上雷同,造成农业园区多而不强的局面。在农业园区的发展商,国家有宏观层面的方向引导,但在具体建设上缺乏统一的法规政策。很多园区是地方政府主导设立的,人员也是从各部门抽调组成,在前期调研、规划设计以及后续的运营中都缺乏成熟经验。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方面也存在瓶颈,致使园区发展不能达到预期指标。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比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区更为复杂,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等问题,没有成熟有效的模式可以参照。

  (二)资金短缺问题普遍。任何园区的前期开发,都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没有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有限,加上很多地区同时开发了很多农业园区,资金使用上比较分散,影响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园区运营中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以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很多园区自身还未形成造血机能,影响园区的建设速度。园区内企业和项目由于回报慢、风险大等原因,融资渠道也比较狭窄。

  (三)现代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园区不是农业产业简单的地理集中,而是要将科技融入农业,以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但不少园区科技创新比较薄弱。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业园区的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等原因难以吸引到科技人才。农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农业没有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局限于聘请专家进行单个课题或项目的指导和合作,在承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等方面合作较少。由于科技力量薄弱,产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不高,也难以形成品牌企业。

  三、促进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机制创新。一是制定科学规划。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建议借助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做好农业园区的前期定位和产业规划,避免大而全,力求突出特色;二是健全园区管理机构。根据农业园区的特点设置部门和人员作为日常管理机构,同时可以设立外部的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智力支持。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针对招商引资和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如园区用地和流转制度、招商引资政策、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发展支持等,形成园区核心竞争力。避免停留在 “一事一议”、“来了再谈”、“谈而不决”等粗放的工作方式上。四是利用市场力量。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涉足农业园区的开发,在资本、资源和模式上更具优势,建议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快园区发展步伐。

   (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现代农业已经突破了种植业、养殖业的界限,并向传统边界延伸到市场终端,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动力。有目的的引进外部技术的同时,加强园区的自主开发能力。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政府专门设立技术创新扶持资金,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对科技进行多元化投入,提高园区内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二是建立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种苗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在人员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合作。

  (三)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现代农业园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上,除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还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通过BT、信托、债券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鼓励农民也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为园区内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服务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包装,尽量争取国家各个部门如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的专项基金支持。也要建立本级政府鼓励优质项目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产业基金,用少量的财政资本撬动庞大的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优质项目。对于广泛的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可以和小额信贷组织、农业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组织和银行建立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合作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使广大中小型企业受益。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园区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需服务体系做支撑。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农超对接、专卖直销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二是辅助业务体系的建设。企业除了核心业务外,为了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也将产生其他多种辅助业务,如法律财务、商标专利、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物流以及风险投资、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这些可以外包给园区来完成。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除了依靠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应该提高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水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对平台的依赖性较强又没有能力单独建设,园区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