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官员救不了A股


  如今A股积弱,政府是否应该救市,已经成为业界议论的话题。

  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一方面,这关系到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还关系到对市场的判断和对结果的承担上。

  2000年时,我在南方做记者,当时亚洲金融风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刚结束不久,与索罗斯等人对战的香港金管局长任志刚的家书流传了出来,因为保卫战的胜负已分,所以我对这封信中所表达的悲伤和忧愁很不理解。

  很久之后,当我已经了解了经济运作和学界的一些情况后,我回头再想任志刚当时的情绪,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从事前的判断上看,香港政府有比较充分的把握赢下那一场金融大战,这不仅是因为政府可动用的金融手段很多,而且后备资金非常充分,更因为香港经济的基本面足以支持政府赢下这场大战。任志刚所忧虑的,其实是他面临一个双输局面:如果香港政府赢下那场保卫战,必然被美国人指责为违反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干预”的角色定位,而他将是首当其冲的被指责者;而如果政府输掉这场保卫战,则任志刚肯定将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香港政府赢了,而且也确实被指责了。任志刚不久退休,据说只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央行顾问。不过我细查了一下,真正赞誉任志刚的,却是他的对手,多年之后索罗斯在他的一些访谈中,对于当时任志刚执掌下的香港金管局评价很高,认为他们“非常有能力”。

  如果像任志刚这样来做事,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在A股市场出手”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我们把这个问题拆开。它大概包括那么几层意思:

  首先,政府在正常甚至比较不正常的情况下,不应干预市场。因为市场机制是一个带有自动校正的平衡机制,应该相信这个机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有自我校正的能力。

  比如说现在,至少在我看来,确实是投资A股的机会。因为A股至少有一些诚信和优秀的上市公司,虽然经济萧条是现实,但对于一流的公司来说,以挤压过剩产能为核心的经济萧条,正是优秀上市公司扩张其市场份额的时机。如果我们把买A股看成是获得上市公司收益权益的机会的话,显然现在价格低迷正是买入的时候;

  然而,市场的自我校正机制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发挥其作用。这就像一架天平,在大部分时候,天平的晃动都能自我回复。但如果天平被晃到了平衡状态之外的七八十度,或者有强外力拉扯,那么就很有可能断裂。这时候就可能需要一个正向外力来把它拉回来,而政府应该承担这个正向外力的角色。

  其次,如果真是在市场的投机力量,使得市场的平衡彻底打破到无法回复的情况之下,那么政府可以仅以一个“代表正义”的投资者身份介入,差别只是在于政府的力量特别强大而已。把一个扭曲的市场回复到正常状态,政府作为一个投资者是可以得益的,这在香港政府与索罗斯的那场对战中是得到了印证。因此动用公帑只是借用,归还是不成问题的。

  以当下的A股而言,如果真是有竞争力的公司,分红又成为公司惯例,那么大批股价在净资产之下的公司为什么不可以买入?不仅是政府可以买入,而且养老基金也应该可以买入。如果说政府介入必须退出的话,那么养老基金介入之后可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要求公司分红。因此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但关键在于,首先得有一个像任志刚一样既内行又敢于担负起责任的操作者。他不仅要敢于判断,而且要甘于牺牲。如果要以“操作自己账户一样管理公帑”,我个人的判断,还可以等A股再下一个台阶买入。

  问题在于,国内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机制,而且我并不觉得会有这样一个合适的官员来承担此事。

  所以政府救市这件事,其实也就停留于口头的空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