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与房价上涨之间的微妙关系(9月5日)


 

近来,扩大房产税开征的议题饱受各界争议。上海作为首批房产税试点城市,尽管试点已一年多,但房产税对调控楼市的效果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上海土地出让金约493.91亿,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上海完成土地出让收入184.20亿,同比下滑62.77%,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排行榜中仅排名第9。土地出让金大幅缩水给地方政府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

媒体称,2012年上海上半年房产税收入67.3亿元。2011年上半年上海房产税收入约51亿元,全年税额约73.6亿元。试点至今,上海共征房产税140.9亿元。显然,房产税正在弥补土地出让收入减少所给政府带来的损失。

由于房产税,政府的税务机关可以增加税源,在税务部门的呼吁之下,扩大试点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市场表现的事实表明,开征房产税并没有像有关专家所说的那样,起到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增加房产市场有效供给,抑制房价上涨的效果。反而在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房产税和房价上涨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微妙关系呢?

聂梅生在接受南方周末对采访的时候说,她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存量房已经缴纳了70年土地使用费,一处房产的实际价值是由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子两部分组成的,如果按照房产的价值来征税,又不考虑已经缴纳的土地使用费,实质上就是重复征税。

作为开发商的代表,任志强说,房产税是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征房产税只会诱使地方政府推高房价。其实上次征收房产税的时候,还是截止于土地没有被市场化的1986年,在那之后逐渐引入了土地出让金制度,由此房产税就等于是政府收了两次地租。

 

聂梅生认为,房地产税改革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的方向还是向所有持有型房产(包括个人存量房)征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新税种,以此慢慢代替土地财政,降低土地出让金在房价中的占比。对老百姓的存量房普征是一个大方向,究竟还有多远,目前谁都没法给出一个答案。

聂梅生认为,向存量房征税,早晚都得征。但征这个税的前提是解决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否则向老百姓普征房地产税不合理。

有人说可以不向第一套房征税或者不向这些特殊情况的房产征税,但是如果不普征,法理公平性难以界定,收的税也不够多,起不到替代土地财政的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就始终堵到招拍挂上去,从而让房价越来越高。只有将资金疏导到存量房市场,才能走出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困境。

贾春宝感觉,房产税从试点到普遍推行,并不单纯是聂梅生和任志强所说的,是“收了两次地租”或者在土地使用费上的“重复征税”的问题。而是逐渐让我们看到了房价高到离谱的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财政需求就如同嗜血的恶魔,每年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那个增量就是需要用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任何人说希望抑制价格上涨都是虚伪的,是言不由衷的。也只有造成价格上涨的事实,才能实现相应的增长。所以,即使从政府的意愿,也是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

土地使用费与地产税,这在土地层面是重复征收的;房产税和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所上缴的税费,这是对房产层面是重复征收的。土地与房产,经营与消费、开发商与使用者,多重收费。这才是导致中国都市房产价格攀升的终极原因。

美国福布斯杂志去年曾推出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这是继2009年中国内地首次排名第二位后,再次位列该名次。遗憾的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诞生“茶党”(Taxed Enough Already)。所以,只会有人替收税找理由,没有人为被收税者诉心声。

 

20101011日的文章《美国茶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贾春宝提到:相比于美国,中国人的税收负担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茶党?

中国有各种税负,双重税收,印花税、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奢侈品的消费税、甚至房产税等等都在紧锣密鼓地试点,并适时推出来。

世界各国通行的税种,中国都在陆续出现,别人没有的税种,中国也不用担心创造不出来。即使如此,中国也没有任何茶党与罢工的影子,那些唱反调的充其量是一些非主流的愤青们,以及那些不用担心被封杀的人发发牢骚,结果也往往是荒原上的火星,难以形成燎原之势。

因为成熟而善良的中国人通情达理,都是以大局为重的。

中国人知道,政府是靠税收来支撑的,就如一大家子过日子。

那么多公务员,那么多政府机构、办公大楼;那么多的道路桥梁,通讯设施;那么多地下铁路、地上高铁;那么多的河道治理、水利建设;那么多的高速路、动车组;对公交系统的补贴、三农补贴;还有保障房、医疗保障;另外的科研经费、文化建设;还有国防建设,外交内政;嫦娥奔月与神舟飞船、亚运奥运、世博会,老龄化、基础教育,等等。

——哪个不需要花钱?哪个不需要花大钱!

 

贾春宝认为,要想抑制房价,不是限制进行土地开发,甚至突破耕地红线,而是尽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不要留下那么多的城中村,不要出现那么多在都市中荒芜的土地,不要出现那么多的烂尾楼,不要出现那么多被多次倒手的土地和房产。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不要人为地提高土地从国家到开发机构之间的直接成本与间接门槛,不要出现那么多靠土地批文吃饭的办事机构与办事人员。不要无端让我们的政府机构成为阻碍开发商顺畅开发,让普通百姓在居住方面有无理由增加的成本。

 

究竟是谁在推动房价上涨?如果我们单纯把惩罚的板子打在开发商与投资(投机)客的屁股上,就显得有点不厚道。他们仅仅是在台前演出的,是看得见的“大恶人”,更多的人躲在幕后,甚至所得到的切身利益比在台前的多得多。

很多事情都存在巨大的误解,就如我们只看到了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看到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所赚的钱,或者简单地把票房当成国家电影产业繁荣的标志,认为那会从根本上推动影视制作水准的提升。

 

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上讲,并不单纯是那些开发商与投机客希望看到房价上涨,在他们之外,至少那些指望土地财政去满足公务员们的收入、福利、三公支出以及各方面的形象工程,以及关乎自己乌纱帽与官位提升的地方政府,是在推动房价上涨的。

至少那些用放贷的方式、用股权投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的机构与散户股民,那些用不同方式为开发商输血的力量,是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

至少那些提供建材、民工、家居家具、装饰装修、物业管理以及物业租赁等等机构与从业人员,是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

至少那些已经在某个价位买到房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房子得到更高的市场价值的评估的人,是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

不管是建材、人工,开发商的财务成本还是能源与大宗商品涨价,还是政府审批与主管环节成本提高,或者是从土地变成房子,从房子的开发到销售,再到装修、居住等各个环节所需要承担的税费,任何一个环节的压力最终都是会转到房子的最终居住者肩上的,这是无论如何都赖不掉的。

不管是谁,都会“一不留神”就进入到跟房地产相关的领域内的,一旦进入,就会让他们的真实立场从反对房价上涨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了。只有如此才符合人的本能,任何不符合人的本能的言论,我们只能认为是虚伪的谎言。

其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市场从业机构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却看不到整体发展方向、政策与税收之类的调节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假如一味的重复收税,那么政府就是在与民为敌,不管是在使用层面还是在建设层面,或者是运营层面,任何中间环节所承担的压力,最终都会被转嫁到终端消费者与使用者身上。

虽然很少有人看得懂各种税费与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但各个方面都需要缴纳相应的税,人就如此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不仅时刻被抓住,并剪掉羊毛,更会随时被肢解并被架到火上烤。生存与发展就此成为举步维艰的事情。

在征税者看来,任何税费都具有合理性,而当这个需求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数字结合,与地方官员的政绩结合,与地方颜面结合,与自身的奖励和财务收益结合,那么一切努力就是让某些人的合理性变成合法性。

由于人大之类的立法机构是为执政党管理下的政府利益服务的,所以就会千方百计让那种合法性立的住脚。而最终,就会成为机构与个人的对立面。强化彼此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分清究竟什么才是推高房价的终极因素,当招拍挂成为拿到地块的唯一渠道,当土地出让金成为拿到土地证的必要条件,当权利成为市场机制的制约,而不是润滑剂,当各个环节都成为利益的盘剥者,而不是提供便利的服务者。

当各个地方的财政吃紧,产业税收难度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的赤字与负债越来越庞大,我们才能发现推高房价的终极因素,其实不是开发商,不是炒房客,不是市场机构,而恰恰是政府所制订的政策与政绩考核的标准。

 

我们错误地认为,钱被商家赚去了,就是冤枉的,就要骂商人心黑手狠;钱用来交给了政府,就是爱国良民的表现,是有意义的。

不管是看得清还是看不清,是无奈还是无助,我们都需要把自己的血汗钱给别人,不同的是,对某些人我们可以讲价钱,对另一些人,我们就只能无条件服从。因为有些人的强力我们可以诉诸法律与道义,但另一些人的暴力,我们就只有默默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