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一天GDP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后,我们有了沿海模式。沿海不外乎说的东至东南的几个省市,所谓的模式也就是方法,所以沿海模式翻译成汉语就是中国东部至东南部几个省市使用的发展本省市经济的方法。本人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来往于言中国经济必提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发现的问题令人映像深刻。这个看起来有深厚经济学理论的东西在我的眼里就是已野蛮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不计后果的,急于求成的方法。
珠三角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经济到也是最市场的,市场到有很多专门以帮别人开增值发票为生的公司,市场到支票可以很多是空投的。这个问题反映的政府对待经济的发展的态度,两个字:放任。可以想象,这里才是冒险者们的天堂。只要你能赚到钱,监管机构都采取的是热烈欢迎的态度。90年代崛起的加工业将珠三角,一个缺乏基本章法的地方变得更加混乱,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及治安方面的。当我行车于这几个城市这间时,满目尽是野草丛生的耕地,简易的厂房(当然也有好的)。所谓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五金,电子,塑料,纸张…)让这里的环境不堪重负,同时为了保持低成本,企业不会顾及环境和员工的福利。大量的血汗工厂在此发迹其中包括一些遭曝光的赫赫有名的电子加工企业,他们的成本为什么低,因为本该做的一些事情没做,本该花的钱没花。而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这样的大户不但不处罚,还盛情邀请。
长三角的情况要好于珠,但也不容乐观。请注意,这里的长三角不包括上海,上海在中国相对来说是做的比较成功的,本人认为其长远发展能力远高于北京。长相对于珠要规范许多,而且低成本的加工企业也相对少一些。但有趣的是,这个地方正在与珠三角接轨,曾经的江南水乡正在走向无序的工业化。昆山这个曾经的青山绿水背靠上海之地由于台湾人在此大量开展电子加工而变得面目全非,河水变黑,尘土飞扬,空气污浊。曾经代表江南情调的无锡太湖曾经波光粼粼,现今恶臭难闻,蓝藻年年不断。
如果让四川去承接这样的产业转移,本身就是不负责任。我相信所谓的产业转移,只是指的一些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真正好的东西这些省份是不会让出来的。那么试问这个命题的居心和在,不想要的东西就丢给内地,让天府之国变为地域之国,让满目青山绿水变成水泥之城?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产业转移也是误国误民的,沿海不宜保留太多是关国家成败的高技术行业和战略行业。那我可不可以这样假设,既然沿海已经被破坏了,何必又让这些白蚁式的企业再去破坏其它地方呢?而四川有何必去要别人不要的烂东西呢?
成都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吸引力,其中有自然的人文的。要充分发挥成都强大的自然条件的优势,吸引一些高技术和负责任的企业去投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吸引力,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Intel去了成都而不是西安的原因。人们向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这时本性。但这一要素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我身边很多不是四川人都规划去成都定居,要知道他们愿意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那里又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繁华,这在全国的省会城市独一无二的。依我看,四川应大力发展绿化和休闲娱乐设施,发展农业,旅游业,继续将自己独有的特设发展好,这些东西发展好了,优秀的人自然就会去了,优秀的人去了,好的企业也就去了。四川不需要简单的加工业,却完全有能力走的更好,更持久!
成都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
comment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