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古贤思想


1、  司马迁《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市场行为的动机,经济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的描述肯定不是司马迁一个人的认识,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市场运行的动力所在。同时也说明,国人很早就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趋利避害的“理性人”身份有清楚的理解,这可以说是古老的“理性人”原理了。

2、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语,出自 《淮南子·人间训》。福祸相依的思想,正是价值中性论的表达。

3、  众口难调。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解释价值主观论时引用了一段古典: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他人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黎民喜其润泽,行者恶其泥泞;秋月如珪,佳人乐其观赏,尽享天伦,盗贼恶其光泽。天地之大,尚不能如其人愿,何况臣乎?臣如羔羊美酒,难调众人之口”。

现在,很多词典关于“众口难调”一词的出处,都说是出自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属考证有谬。许敬宗的这一番言论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价值判断的主观特性,即因人而异的特点。

类似的价值主观论论述还有,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4、  唐·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物以稀为贵,不是现代经济学所说的“稀缺”,这个稀,仅仅是对供给的控制,而要对供给具有控制力,必须对之拥有私有权。公共物品不存在稀缺问题。反过来说,稀缺是建立在所有权分割的私有制之上的。

同样的道理如“玉贵而珉贱”,此论亦见于《问玉》

但是,孔子对此有不同见解。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玉贵而珉贱,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绌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5、  ·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不正是被世人推崇的巴菲特典型的“价值投资”理念吗?

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最有名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典型的研究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现在称为贫富两极分化问题。

7、  夜来城外一尺雪,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灾害经济学的案例。

8、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的这首《悯农》可以看作是对稀缺论的最好注解。即所谓的稀缺,不过是所有权分割而已,即私有制。没有所有权分割,就没有稀缺之说。经济学把“稀缺”当做灵魂,不如说经济学就是在私有制度之上展开的,但问题是经济学并没有认清这个“灵魂”的本质,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所有制问题。

《说文》“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这个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描述,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适”就不是稀缺,“缺”就是生存者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就不存在生存者了。这也说明了稀缺论的不可成立。

交易,就是两个“有”的交换,是盈余之下的交易。没有“有”就没有了交易。所谓稀缺,仅仅是交换之前的“有”不在自己手中罢了,还是“有”而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