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大地到新大地还有多少“假地”


  在媒体一片置疑声中,7月13日,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决定终止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股新大地发行上市申请审查。

  早在5月18日,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获得发审委的通过。后因涉嫌虚增利润、关联交易,财报造假等事实。其保荐机构南京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终止发行上市的申请。

  新大地被终止上市,可以说是证监会打击造假、包装上市又迈出的新的一步。如果把资本市场比喻为一个健康人,那么造假上市就像基因变异的癌细胞,而监管就好比免疫系统。只有当免疫系统监控时,才能将变异的癌细胞阻止在正常细胞之外,防止其扩散。一旦监管的免疫系统缺失,造假上市就会侵害资本市场的肌体。为何造假上市这一资本市场的毒瘤,一直都难以根除,一个原因是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造假成本太低。

  造假的成本低,在同样称为大地的绿大地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通过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而造假上市的绿大地,上市后东窗事发。带着虚假业绩,绿大地竟然一路绿灯通过层层审核登陆资本市场,并最终以16.49元每股的发行价,共圈钱3.46亿元,上市后股价最高被炒到44.86元,让参与的投资者输得惨不忍睹。然而,去年12月,绿大地造假案判决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法院认定,绿大地的招股说明书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数额巨大”,“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罪很大,刑却轻,绿大地董事长何学葵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如此低的造假成本,当然阻挡不了后来者前赴后继的造假上市的步伐。

  除了造假成本低,监管不严也是不容忽视的。新大地IPO招股书,明显存在虚增利润、关联交易,财报造假等七大要害问题。怎么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于今年5月18日成功过会呢?从这个造假案例看,有两个部门都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主承销商和保荐人,二是发审委。一些具有分析能力和财务专业知识的专家,只要认真读了报表,是不难发现招股说明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但主承销商南京证券的保荐人,却没有发现,更没有到上市公司去实地调研。而发审委员们看枯燥的报表,也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使新大地也一路绿灯过会。

  从绿大地到新大地,好在被媒体火眼金睛识破,证监会对制假上市零容忍即时终止了新大地上市。只有抬高造假成本,才能让造假者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