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五一劳动节”,是真正的劳动节,整个假期都被学院派在粤西山区的一个国家级穷困县上课。同去上外语课的小谢老师是这次上课的教师中最年轻的,却也有近十年的教龄。我们虽然同一个学院快十年时间了,但是,这次,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要是不出来,我们可能仍然不会认识,直到退休了,我们还不认识。大学里就是这样,大家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是难得碰到一起的,我在这间学院工作已经十五年了,但是显然,外面认识我的人多,里面认识我的人极少。即使是在一个小学院里,人与人也多不相往来。由此可见,人与人是否有缘相识,并不完全是时间空间上的,而是有没有一种机缘。
在穷困山区上课,其实真是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在这里吃住的地方与上课的地方相隔了近五公里,而且通往学校的山路崎岖,学校设在一个深山里,要穿过几个小山村才能够到达。这里的路还是泥泞的山路,走起来十分不便。更要命的是住的地方是邻近大街,来往车辆大声鸣放喇叭,噪音十分重,同去的几个老师,一连几个夜晚都睡不好,但是,这一切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好在住的地方竟然能够上网。开始给我的房间是不能够上网的,后来在我极力争取之下,我要到了一间可以上网的房间,这样我的博客更新就不会中断,还可以干点手头上的事情。有点担心的是,吃饭的问题。因为,吃饭的地方也要自己找,上课的地方不提供饮食。虽然,这里饮食起居的卫生条件更是不敢奢望,但是,我的胃口仍然十分地好,食欲旺盛,睡眠充足。这里山青水秀,但是,却十分贫穷落后,更要命的是,这里的消费水平竟然远远高于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吃一个快餐盒饭,竟然也要花二十多元,在广州同样的饭菜只需要花一半的价钱就足够了。更要命的是,这里教师的工资水平,只有广州教师工资的三分之一左右。还算是当地最好的教师待遇。如果是更偏远的山区,工资水平还要低,低到一千元左右。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活下来的。问了一个小学教师,她说,怎么活?就是半农半教,这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自留地。那点工资用来买生活必需品,大米自己家里种,菜也是自己种。大家就这样过。生活费用再高,也得活命。
这样的生活,小谢自然是难以忍受。她从下车那一刻起就归心似箭,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回家的日子,虽然出门在外其实也就是三四天时间而已。但是,这样的生活显然是很难忍受的。最后一天上课,起了一个大早,早早地把自己的行李打理好。一起带到课堂上。只待时间一到,就直赴汽车站。连早餐与午餐都没有顾上吃。
这就是人在路上的感觉。临上车之前,我笑笑对小谢说,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急匆匆的样子的。人,真正的家是心灵的安宁,心灵安宁的人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以前我出差,时间没有到,也总是归心似箭的感觉,可是现在不同了。无论走到哪里,我内心都是很安定的。我与往常一起起床,吃早餐,然后去上课。不紧不慢。下课了,找了午餐吃后,便去住处看了一会儿书,然后写了一篇文章,再买点路上吃的水果、牛奶、面包与饮料。因为,山区路途遥远,没有好几个小时也走不到广州的。然后,我在车上构思了一个下次演讲的话题与思路。感觉有点困了,便在车上美美地睡了两个小时,睡得像在家里一样香甜。等到醒来的时候,车还没有到广州,于是把随身携带的那本厚厚的《明治维新》读完。再看看车窗外,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观。上了一次课,读了一本好书,写了几篇文章。交了几个朋友,而且还一路风景。上课的感觉最美妙。那些开始来混课,准备签完到稀稀拉拉就要走的中小学教师,就那样被我一堂课给严严地粘住了,而且越聚越多。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多留一会儿。因为有健康的身心,因此,几乎所有的日子,对于我来说都是美好的,读书的日子是美好的,上课的日子也是美好的,吃饭睡觉的时候,感觉还是美好的。
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状态,哪里需要特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才能够读书思考呢?我有许多文章都是出差的路上构思并且写成的。也有许多书是出差的时候读完的。我感觉出差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与休息机会。饿了,什么样的食物都能够吃得下,困了,什么地方都能够睡得着。像农民一样的身体,像婴儿一样的睡眠,像智者一样思维,像修行者一样淡定。生命是用来享受的。干吗要把自己整得那样悲惨呢?不着急。心灵的安定,真的是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人在路途的那种感觉,其实还是因为没有把人本身看成一个过客。如果看透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人越是走得急,其实离死亡就越近。其实人的幸福,就是要用一种散淡的心情去过平常的日子。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