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圩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大帝赤乌元年至四年之间(公元222—225年),距今已有1760多年历史。全圩有良田10.2万亩,水面5万亩,大小村庄一千多个,人口近9万人,是宣城市和宣州区的首圩。圩内阡陌交错,沟渠纵横,土壤肥沃,旱涝保收。产业结构调整后,如今每年可产粮食2万吨,油料1万吨,皮棉0.5万吨,猪羊5万头,家禽50万只,鱼虾蟹鳖等水产品1.25万吨,优质“水阳江”牌中华绒鳌蟹苗1.6亿只,打造千吨以上钢舶船百余艘,是全国闻名的“蟹苗之乡”,是全省有名的“河蟹之乡”、 “水运之乡”、“造船之乡”。
据《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传第十》记载:“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战,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以后,因功勋卓著,先后被封为灭冠将军、都乡侯、安丰侯、左将军、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假节邻徐州牧、右大司马左军师等高官厚爵。
吴大帝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孙权命丁奉以五路总兵衔,镇守宣城一带。当时,宣城北乡的金钱湖为江南五湖(金钱、青草、南漪、丹阳、固城)之一,是一个有20多万亩面积的大湖滩。丁奉慧眼看中了这块宝地,他策马绕湖一周,见芦苇成片,水草丛生,野鸭栖息,观湖滩上泥土肥沃,可事农桑。他决心“围于湖而垦田”,变荒滩为东吴粮仓。孙权准奏,并令丁奉总管。于是,从赤乌元年起,丁奉一边操练水师,一边发动军民,亲自指挥督筑圩堤。率众十万披星戴月,经四年时间,终于“围于湖成良田”。当时堤长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宽约丈余,堤高二丈余,堤底宽五丈,圩内,高处筑旱田,低处挖沟渠。丁奉除率军屯田外,还迁流民、筑庐舍、建村庄,使军民共耕田间。在四年时间内,丁奉以总管身份,昼夜辛劳。他或轻骑从简,亲临工地督察;或微服出访,体察民工疾苦。他纪律严明,一旦发现贪官污吏克扣粮饷,严惩不贷。围湖军民,对他敬若神明,数十万人同心同德,完成了这一千秋壮举。
当时,三国纷争,战乱连年,灾害频仍,民不聊生。粮食问题非常紧张,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孙仲谋,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赤乌三年他下诏曰:“盖群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民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其年冬十一月,“民饥,诏开仓库以赈贫穷。”赤乌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在这兵荒马乱,灾害频仍之秋,丁奉率众围成的金钱圩,却成了江南的一块绿洲、东吴的一个粮仓。大批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建业城,运往各个战场,为东吴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孙权非常高兴,不断褒奖丁奉。
大圩筑成后,先叫金钱圩,后改惠民圩。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传第二》载:“赤乌七年秋,宛陵言,嘉禾生。” 惠民圩内,更是田田生嘉禾(双穗稻)。其时,民间传说纷纷。惠民圩的东南,有一座高高的山头,成为大圩的天然屏障。远看山头象堆稻,百姓称之为稻堆山,意思是说金钱湖围垦后所生产的粮食堆起来,就象稻堆山一样高。又喻大圩形似元宝(椭圆形,两头呈元宝盘状),物产丰富,又生嘉禾,是个金子铸的宝圩。于是,丁奉顺民意,将大圩定名为金宝圩,沿用至今。
在筑圩的同时,丁奉又在水阳江之东造了一座龙溪塔,一则作为督工的了望台,二则平地起浮屠,以壮声威;江之西,又在周瑜曾经操练水师的地方,造起一座三层楼高的美阁,以备孙权视察时接驾之用。一塔一阁,隔江相望,江水滔滔,白舸竞帆,千鸟飞翔,景色蔚为壮观,水天相映成趣,将金宝圩装点得格外美丽,风景如画。
赤乌五年春,孙权立子孙和为太子,大赦天下。其时,国内局势稳定,大帝忽发游兴,遂偕后宫王夫人、潘夫人及诸臣僚,驾奉金宝圩。帝使二位夫人住在美阁之中,为阁起名曰:梓童阁。孙权率臣僚登上龙溪高塔,远眺金宝圩,只见良田绿万顷,千渠泛银波,村庄星罗棋布,百姓安居乐业,不禁心花怒放,手抚丁奉之背赞曰:“爱卿真乃江表之总管也!”
金宝圩内的百姓,为纪念丁奉,在圩的中心(现双丰村)建造了一座总管庙,立丁奉像于内,称为总管菩萨,四季香火不断。后来此庙在五、六十年代破除迷信、破四旧和“文革”中先后被毁。改革开放后,1993年冬,人们为纪念圩神丁奉,群众自发集资数万元,重塑丁奉像,建造了“丁奉纪念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章伟民先生为纪念馆正门做了一幅对联。上联为“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下联为“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横披为“千古流芳”。1997年秋和2004年夏,张义祥等地方名人,先后两次集资10万多元,在水阳下街堤管总会处,塑造了一尊丁奉铜像和六角亭阁。这位古代大将军手抚佩剑,背倚江面,俯视着水阳江畔这2公里长的华街,屹立于巍巍大堤之上,佑护着一方民众岁岁平安,安全渡汛,旱涝保收。现在这丁奉纪念亭已成为水阳一景,既供人民群众瞻仰观光,又向人们传颂着古代先贤“围湖垦田,造福后人”的千秋壮举,让丁奉精神千古传扬。
而今,双丰总管庙和丁奉塑像亭阁的香火依然鼎盛,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古代杰出的大将军。虽然5年前水阳江畔秀丽的梓童阁不幸毁于火灾,而勤劳智慧的水阳人正竞相联络,着意重建,以使它在新世纪重放光华,和丁奉精神一道,如日月千古,激励后人。龙溪塔、梓童阁、总管庙和丁奉塑像亭一道,在人们心中巍然屹立。丁奉,在人民心中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无论时光飞逝,年代久远,丁奉在人们心中永远推不倒,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