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政治


  尽管“公众历史频道——当代历史创作展”无法回避“共和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等现实背景,但是作为策展人的李公明、胡斌并没有仅只局限于此,而是将视角投得更远:30年,60年,乃至一百年。本来,中国现代美术的源起就在一百年前,而启蒙政治的起兴也在一个世纪以前,或许更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表面上看似这样的出发点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抵抗意识形态的自觉,但背后事实上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选择。

  从其选择的艺术家及作品便可以看出,无疑都根植于政治。与其说这是艺术的历史,毋宁说是政治的历史。遇罗克与“文革”,鲁迅、张爱玲与阶级斗争,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上访,康、梁“公车上书”,“工业学大庆”,《人民日报》……实际上,对于这些历史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自觉或意识形态的自觉。或者说,艺术家对于历史本身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我想,他们还是坚信:选择历史本身就是为了抵抗遗忘——尽管现实不仅只是为了抵抗遗忘。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面前,或者说在不同的选择面前,艺术家选择了不同的历史态度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或者说,选择历史是为了抵抗遗忘,但是表现历史——包括反讽、戏谑历史——有时候却恰恰是为了抵抗记忆。或许,策展的目的正在于此,即尽可能地呈现不同历史态度的声音。而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

  不消说,这样一种政治不仅源自艺术家的意识形态自觉,更是基于策展人自身的历史判断与现实选择。而这样一种判断与选择,并非是一种简单地“还原”历史面目,或揭示某一可能的历史“真相”。事实上,他们看重的也正是作为个体的当代艺术家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态度、政治立场及意识形态观念,他们力图呈现的也正是一个多元的、自由的政治表达权利的空间和意识形态观念的场域,而这本身便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表征。所以,尽管表面上这是一种被限定了的历史表达场域,但实则反而具有更多开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