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十字路口


 “中国制造”的十字路口

文明公民网     宋超鹏

 

    我给国外(欧美)做了18年的来图来样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先后和上百家工厂打过交道,前15年我承接的大部分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铸造的井盖,锻造的铁链和卸扣、简单的压铸件、锻环、锻轴等等之类的,但是近34年来,这些产品越来越做不成了,原因是: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快速的上涨(人员工资、原材料、水、电、碳、运费、各种费用等等),再加上人民币在国内大大的贬值,对美元、欧元却大幅度的升值,从五年前的18.27到了16.28,大约损失了2元人民币(欧元从1113升为18.25),而且美国、欧洲的经济又非常萧条,客户都在降低成本,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国内外种种不利条件的叠加,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失去了市场!

  适者生存、与时俱进,形势逼着我们调整经营模式、调整产品的结构,3年多来,我们大幅度的砍掉了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逐步往技术含量高、有加工难度、更能体现个性化的零部件和产品上过渡,思路和意识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中国工厂的制造水平、产品质量的意识、服务意识、认真、严谨的态度,转型后,跟不上欧美先进国家的要求,跟不上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

  从去年至今,我们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加工难度较大的零部件订单,有许多工厂加工不了,个别工厂能接活的,往往是做出的样品可以达到要求,可是当大货发给客户,就出各种的问题了,不是尺寸公差不符合要求,就是倒角、毛刺、污垢没有处理好;或包装上出问题,质量问题不断地出现,让客户对我们逐渐地失去了信心,而工厂却常常不理解:“这产品我们已够认真的了,我们已高度重视国外客户的产品了,老外也太挑剔了吧?”等等。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工厂不能适应国外客户的标准、生产出高质量、清洁、漂亮的产品呢?我思索了很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十年文革”学生不学习、工人不学艺,搞生产、学术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从78年到88年,工厂开始重视了生产和技术、、比、学、赶、帮的风气灰复了正常,但是88年后至今,全社会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工厂以及生产一线工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工厂没有对人才的培养有长期的、综合的目标和计划,工厂只看眼前的利益,很少想明天和未来的提高与发展。所以很少有人能学到过硬的技术、工厂的能工巧匠也无心、无暇去给下一代青年工人传授技术。 

  2、“差不多”的理念和浮躁的作风。我们的工厂给国内生产产品,从来都是抱着“凑合”、“差不多”的心态,从产品的设计、选料、、批量的生产、处理、包装都不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受“大锅饭”、“混日子”、“差不多”的影响太深太深,工作浮躁,不能深入和沉下心来!。 

  3、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做百年、千年企业的目标。许多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昏昏噩噩地经营,只顾当下和几年内的生产和销售,抓住一个老产品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关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系列产品的开发、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落后,尤其是没有品牌意识、创百年老店的意识! 

  4、缺少全球化的意识。许多工厂没有全球化的意识,坐井观天,高枕无忧、满足国内低层次的竞争对手,老觉得我比国内许多企业要好、要强、要大,很少把自己的企业放在国际视野中去比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但实际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差距很大,在价值链上人家占了抛物线的两端,也就是产品的发明、专利、技术和品牌、形象、销售;而我们只是在价值链抛物线的下端,缺乏与世界超级企业看齐、学习、赶超、竞争的意识,也就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战略规划与敢做天下先的宏大气魄!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的优势在日益下降,而上层次的、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和零部件的加工,我们又无力承接(而军工厂能做的却又要的是天价);印度、越南、缅甸等国的廉价优势挤压着我们、使我们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中国制造走到现在,处在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态!我们该如何去走?

如若转载,请注原创!